close

北竿扛乩文化04.JPG

在馬祖如果有四鄉五島共同活動,大部份宣傳都會以南竿為主,

但只有元宵節的擺瞑,是以北竿為主。因為馬祖北竿有個獨特的扛乩文化,

是馬祖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宗教信仰模式。

北竿扛乩文化03.JPG

馬祖北竿廟宇的神輿,平時並不是收起來的,而是擺在廟殿內的神明前的供桌上。

北竿扛乩不是只在元宵節擺瞑會出現,任何廟會的活動也會出現。除此之外,

如果說宗教信仰是生活的一部份,那扛乩也是北竿人生活的一部份。

北竿扛乩文化05.JPG

馬祖北竿民眾,用扛乩方式向神明問事內容,多為生老病死或中邪等事。

但也有不少是生活方面的事務,因此利用扛乩方式與神明溝通,

在北竿人眼裡,已經是一種宗教信仰的模式。

北竿扛乩文化06.JPG

馬祖北竿的扛乩文化,與台灣的宗教信仰模式有什麼不同處。

主要應該是有兩點,在馬祖北竿的廟宇,也有籤詩筒讓進香者抽籤,

但那是給外地人用,北竿人只有用扛乩與神明做溝通。

北竿扛乩文化07.JPG

另外馬祖北竿廟宇的神輿,平時並不是收起來的,

而是擺在廟殿內的神明前的供桌上,或在在供桌旁另外架起來。

所以平時信徒進香除祭拜神明外,還會順便向神輿裡的神明祭拜。

北竿扛乩文化08.JPG

馬祖北竿芹壁天后宮的『鐵甲元帥』。

之前我在介紹馬祖北竿的宗教活動時,都有出現扛乩畫面。

但扛乩不是只有廟會活動才有,本篇的圖片,將完整的呈現,平時在生活上,

如何利用扛乩與神明溝通。這些扛乩圖片,

是在這次的馬祖北竿芹壁天后宮,宗藝盛會活動中拍的。

北竿扛乩文化01.JPG

馬祖北竿信徒到廟宇進香,除祭拜神明外,還會順便向神輿裡的神明祭拜。

馬祖北竿稱抬神輿行為『扛乩』,扛乩活動傳入馬祖的時間為清末光緒年間,

是當時在北竿塘岐的泉州閩南人,周姓祖先來到北竿後,

將原鄉神祗蕭太傅及多位大人的金身,奉祀於塘岐周宅祭祀,至今超過百年。

北竿扛乩文化02.JPG

雖然在泉州的蕭太傅祖廟『富美宮』,早已有扛乩的儀式。但在民國初年,

北竿蕭王爺信仰開始普及的時候,是用擲筊方式問神,後來是居民感覺不夠踏實,

乃請示蕭王爺是否可找一名信徒為乩童,降駕代言,但王爺表示不可以。

北竿扛乩文化09.JPG

通常神輿帶著乩腳轉動時,就是神明上轎了。

因為王爺降駕必刀斧加身,人必不能受。後來經過研議,就用竹製小靠背椅,

兩側綁兩長竹竿,再兩隻小竹竿用繩絞緊,四人似抬轎狀,由一人為桌頭,

以黃紙錢火化揮動或唸以口訣,請神降臨登鑾駕,

竹轎啟動左右進退至靜止,為表示神尊已降臨。

北竿扛乩文化13.JPG

四位扛乩的乩將成一橫線,這就是北竿扛乩與台灣扛乩不同之處。

並請示明身份,回示問題多畫符號,由桌頭來猜測,對錯竹轎以進或退為表示。

唯竹轎輕而不牢固,每次有請神明問事,必損壞一張竹椅,

長久下來,竹椅之毀損數量相當驚人。

北竿扛乩文化17.JPG

直到民國三十年,北竿的袁忠善公仿竹椅,用木材設計製出第一張木製神轎。

可惜此轎已不存在,現存最早的神轎是在那之後,由一位聾啞的北竿鄉民王恆炳,

加以改進製作出一台木製神轎。目前存放在台灣桃園『蕭王府台灣分堂』。

北竿扛乩文化16.JPG

神明利用神輿靠背所延伸出『神來之筆』,在供桌上寫字畫圖讓桌頭解讀旨意。

現在北竿的鑾駕都是由那把木製神轎衍生而出後,才逐漸發展成,

現今北竿各村落特有的『拈轎文化』。

馬祖北竿神輿的主體為小形輦轎,靠背上插有四至六枝的令旗,

大多數的神輿以五枝為主,符合廟中所設的神龕數。

北竿扛乩文化10.JPG

神輿靠背所延伸出部分,是書寫圖文以示信徒的『神來之筆』;

轎的兩側為貫通的兩條主轎桿,前後各以麻花式繩結聯結各一條副轎桿,

形成兩內兩外四人肩扛。由於左右各多一條副轎桿,

使四位扛乩的乩將成一橫線,這就是北竿扛乩與台灣扛乩不同之處。

北竿扛乩文化20.JPG

由於扛乩的信仰方式,居民以為十分靈驗,逐漸被北竿各廟宇傳習。

除最早的塘岐蕭王府外,同樣在塘岐的尚書公廟,扛乩的歷史也近六十多年,

其它的廟宇,則也有二十多年的扛乩歲月。

北竿扛乩文化19.JPG

據統計,現在全北竿的乩超過二十座,和北竿居民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成為廟會活動的共通主軸。早期扛乩活動頗為嚴格,有和臺灣相似的過火項目,

地面上擺上十二條炭火,轎夫赤足而過。

北竿扛乩文化11.JPG

由於扛乩問神要有四名乩將與一名桌頭,所以要問事通常需事先敲定,

先把日子找好,再把人員找齊才有辦法進行。在進行扛乩儀式時,

還須有儲備的乩腳在旁,以進行人力的補充。

北竿扛乩文化14.JPG

信徒站在供桌旁,把想問之事說給神明聽,神明再以寫字畫圖方式來回答。

為求神明所回覆的答案具體精細,做為行事的依據。因此一次扛乩儀式,

經常要耗費兩、三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甚至用了半日才告結束。

就是這樣耗費時間與人力,所以平時大家到北竿的廟宇,

是很少會看到他們在進行扛乩儀式。

北竿扛乩文化24.JPG

神明會要求問事的人把掌心伸出來,讓祂敲擊,表示下面的話,是對這位信徒說的。

扛乩請神程序,大致為先向神明上香告知,再以火焚黃錢在神輿上方環繞,

使其潔淨化,再替神輿奉香火,問神明是否已上轎。

神明上轎時間不一,快則不到兩、三分鐘,久則半個小時,

通常神輿帶著乩腳轉動時,就是神明上轎了。

北竿扛乩文化12.JPG

神明利用神輿靠背所延伸出的『神來之筆』喝水解渴。

在整個過程中,信徒可以把想要祈求的事請神明解答,若上轎者並非想求的神明,

可以請祂離開神輿,直到所祈求的神明上轎為止。因為一座神輿是可以多神共用,

所以各神明均有專有的扣桌答應之聲,以及慣用示意的形跡,以示辨別。

北竿扛乩文化15.JPG

在求問當中,負責對神輿在供桌上寫字畫圖加以解讀的桌頭,為求慎重,

還會問神輿所解讀對或否,一直到信徒疑問解答完畢,

相關工作人員請他回神龕,參拜後收好轎桿,安放神輿,才恢復原狀。

北竿扛乩文化21.JPG

在本篇文章中,有張圖片是桌頭拿了一碗有裝水的碗,

讓神明利用神輿靠背所延伸出的『神來之筆』喝水解渴,

這動作也是神明有指示,才會去做這種事情。

北竿扛乩文化18.JPG

另外有張圖片,神輿的『神來之筆』在敲擊問事信徒的掌心。

那是因為現場人太多,神明怕誤會,會要求問事的人把掌心伸出來,

讓祂敲擊,表示下面的話,是對這位信徒說的。

北竿扛乩文化22.JPG

那天在現場,有輪到一位年輕信徒問事,

問到最後那名信徒有話說不出來。是因為有些話想單獨問神明,

但現場有那麼多鄉親在,所以不好意思問,因此僵在那裡。

如果是我,我也會如此,我還是習慣用擲筊方式問神。

北竿扛乩文化25.JPG

但是根據北竿芹壁天后宮的某位長老說,

擲筊方式問神的方式,比較容易產生機率問題。

因為扛乩是神明透過神輿,指揮乩將動作。因此是神明指示的,

所以才能讓四位乩將,在上下左右搖擺神輿時,動作會一致。

北竿扛乩文化23.JPG

桌頭解讀供桌上神明的寫字畫圖後,再向信徒說明神明的旨意為何。

也要不是如此,是如何可以讓四位乩將同心,動作一致。

因此他們認為這樣的問神方式,比較沒有機率問題,

所問的事情所答出來的答案,會比較準。但不管如何,

對在台灣習慣以比較私密的擲筊方式問神的我而言,

真的不習慣用扛乩問事。

北竿扛乩文化26.JPG

本篇文章的圖片,有神輿『神來之筆』在供桌上敲擊的特寫,

圖片中可以看到『神來之筆』所書寫的圖文,大家可以仔細看看,

看是否看的懂。我是真的看不大懂,都是聽桌頭事後的說明,

才知道那些文字代表的意思。

北竿扛乩文化27.JPG

不同廟宇的神輿互相振擺,『神來之筆』互擊,是神明彼此的溝通方式。

對『神來之筆』在供桌上寫字畫圖加以解讀的桌頭,

又為何看的懂那些文字的意思,是因為桌頭通常都是由年長的資深乩將擔任,

由於長時間的接觸,所以已經很習慣看這些文字,因此可以解讀出神明的旨意。

北竿扛乩文化29.JPG

最後的戶外圖片,是有北竿別的廟宇的乩將扛該廟的神輿,過去為鐵甲元帥祝壽。

此時芹壁天后宮的乩將也扛著他們的神輿出去迎接。不同廟宇的神輿互相振擺,

『神來之筆』互擊,是兩位神明在示好與交談,是神明彼此的溝通方式。

北竿扛乩文化28.JPG

建國百年活動,2011馬祖北竿芹壁天后宮宗藝盛會-馬祖北竿的『扛乩文化』介紹,

就到此結束。後面還有此次的活動其他精彩的內容,將分享給大家^_^

北竿扛乩文化30.JPG

 

 

馬祖北竿地圖 

北竿地圖.jpg

 

 


Billy的啐啐唸

1. 到馬祖一個多星期,終於在晚上回到了台灣,開始恢復正常的作息。

 

2. 這次馬祖行,除了有北竿的活動文章外,將還會有我去莒光的文章。

    因此這趟所拍的圖片,夠我寫很多的文章。

 


3. 這次馬祖行,有一些事情並不是很順利,只能說很多的人間事,

    都是要有錢與關係,才能夠很輕鬆的得到你要的事物。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_^

慢活馬祖旅遊 |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團購美食』台灣美食團購網 |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lly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