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48.jpg

小城故事多 充滿喜和樂  若是你到小城來 收穫特別多

看似一幅畫 聽像一首歌  人生境界真善美 這裏已包括

談的談 說的說 小城故事真不錯  請你的朋友一起來 小城來做客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33.jpg

雖然基隆是個在台灣樣樣得最後一名的城市,但是它因為在台灣頭臨海,

所以開發的比台灣地區要早,因此它的小城故事特別多。

為何突然在文章的一開始,會用小城故事來啟頭,

原本在FB我有說想要一口氣寫完這三篇介紹,

但寫到一半整個心思,因為有某人的音訊出現,

而變的有點亂,所以就寫寫改改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34.jpg

人隨著年齡成長,越來越關心自己所成長的這片土地,自己的學歷又不是很高,

所以對小孩的教育,在課業上我能做的並不多,

但我卻能帶他們去認識學校沒有教的東西,

帶著他們兄妹一起去尋找這個城市所發生過的故事。

在這個過程,如果某人還在能一起去懷幽探古不知道也多好,

那天問女兒妳還記得那位姐姐嗎?當然記著。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35.jpg 

從1616年日本、1626西班牙、1642荷蘭分別佔據過基隆、

1841英國進犯基隆港、1851外國商船開始來基隆互市,1884法國軍艦入侵,

1895受日軍攻擊。每次的外敵任侵,都讓基隆受到一次戰爭的洗禮,

也讓基隆比台灣其他地區,

更早躍上國際舞台。基隆這個城市的故事,也因此比其他地方要多很多。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36.jpg

除了戰爭的洗禮外,咸豐元年(1851年)基隆的漳泉械鬥,

終於在咸豐四年達成協議,以「金、雞、貂、石」為共同祭祀圈,

由勢力最大的十一姓氏抽籤輪流主辦普渡,在咸豐五年首次舉行。

當時的「金、雞、貂、石」以雞貂堡與石碇堡的人口最多,

而石碇堡就是現在的暖暖。所以那時的暖暖因地理的環境,

加上煤礦、漁業、茶葉等產業,以及交通狀況,

早已經與基隆形成一個共同生活圈。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37.jpg 

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以基隆為副港,1870准許開採煤礦,

1876設官方煤礦於八斗子,1887建台北基隆段鐵路,

1889架設八堵基隆河鐵橋發現砂金,1899基隆築港工程正式動工,

1916基隆港成為全台首要貿易港口,

1934基隆漁港竣工為全台最大之漁港。讓基隆在地理位置上、

交通上、礦業、漁業、航運等方面,都是名符其實的台灣頭。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38.jpg

然而這一帶都已經成為歷史,基隆正逐漸的往下而走,成為一個悲情城市。

立委選戰雙方陣營都在打交通建設,那只是更證明基隆人的悲痛,

因為以前是大家來基隆找頭路,現在是大家去外地拼經濟。

搞好交通不會讓基隆人快樂,要讓基隆人快樂,

就要找回屬於基隆的文化內涵回來,

可惜基隆文化局沒有好好的在做這件事。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39.jpg 

而基隆的文化內涵在那,就在『煤』,

而這煤可以衍生出很多有關屬於基隆人的故事。台灣煤礦的歷史悠久,

根據諸羅縣誌物產志和雜記志中記載,在荷蘭人統治時期,即有開採的記錄。

而基隆煤礦的開採也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 完成的《諸羅縣志》中 ,已出現

有關基隆煤的記載:「煤炭、灰黑,氣味如硝磺,可代薪,燄甚烈....

北方多用之,出雞籠、八尺門諸山,傳荷蘭駐雞籠時,煉鐵器皆用此。」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40.jpg 

1661年-1683年的明鄭時代,對台灣的煤礦並未積極開發。清朝乾隆年間,

以開挖既甚恐傷龍脈為由,禁止民間私自開採礦產在清同治年間。 

當時英美兩國曾向清朝申請要開採基隆附近的煤礦,但被拒絕。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當時雖然仍然禁止採礦,

但是外國勢力對基隆煤礦的注目並沒有停止。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41.jpg

1848年,當時英國海軍中將戈爾頓來台勘查基隆的煤層,

發現品質相當優良,並向當時的清政府請求開採。

1854年六月,美國遠征日本艦隊回航香港前,

其中一艘砲鑑駛往基隆港,執行勘查煤礦任務。

同年美國海軍也曾多次到基隆調查基隆煤源。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42.jpg

當時美國砲鑑鑑長曾提出一份報告,裡面提到八斗子:

「離雞籠約三哩的地方,有一個很好的小港灣,

與附近海岸上的一個礦區距離不遠,而且幾乎完全為陸地所環抱,

絕對受不到東北風的吹襲,普賴布少校曾經匆促地予以測量,....

只要一筆很少的費用,即可敷設一條從煤區直達上述港灣的鐵道。」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43.jpg

1860年天津條約後,雞籠成為淡水副港,除了通商口岸外,

更是遠東航路必經之要衝,且因外國船隻的需求,

使雞籠附近私採煤礦者越來越多。至咸豐十年 (1860年) 左右,

基隆附近已經開採的煤礦,已多達92洞;

其中當時正在開採者計有48洞,閉歇者23洞,停辦者21洞。

同治四年 (1865年) 時,基隆全市礦坑面積有 17,162公頃。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44.jpg

同治七年,沈葆楨來台視察知:「全台之利以煤礦為主,乃竭力經營」,

並於同治九年 (1870年) 向清廷建議准開基隆煤礦。

1864年全台輸出的煤達4315噸。1870年,

促使台灣煤礦開採就地合法的另一個原因,

是清政府在福建省開始興建造船廠,而福建煤礦交通不便,

台灣煤礦就成了支援造船廠的所需能源來源之一。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45.jpg

同治九年(1870),清廷允許民間開採煤礦。光緒元年(1875),

沈葆楨奏請開辦台灣基隆煤礦獲准,

聘英國人為採礦技師並主持八斗仔煤礦的探勘和開採工作,

請購買機器安裝於八斗仔,採用直井機械開鑿礦井方式採煤,

隔年 (1877年) 開始日產30至50噸煤。這口煤井為臺灣第一口官煤,

後來此官煤被為稱「清國井」。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46.jpg

在當時官方除了在八斗子進行採礦外,也在八堵地區進行大規模地開採煤礦,

為臺灣當時全台最具規模採煤礦之始。所以台灣火車是從基隆開始,

台灣的黑金歲月也是從基隆開始。從1879年時,

基隆市全市礦工已經達到1000人,煤礦日產二百噸來看,

就可知道基隆的開發史,跟『煤』有著密切的關係。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47.jpg

基隆三面環山一面靠海,是易手難攻的地方,

而影響基隆歷史相當重要的清法戰爭,為何法國人一定要打基隆呢?

因為就是為了『煤』。因為英國不讓法國船進香港進行補給,

只好強打基隆搶煤。在中法戰爭爆發那年(1884年),

劉銘傳為了要對抗法軍的戰略需要,將清國井礦坑內的機器毀壞,

存煤全數燒毀,燒棄存煤有15500噸。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49.jpg

也因清法戰爭的關係,光緒十一年(1885年)基隆地區煤產量減為5,767公噸,

相較於1875年時的27,655公噸,只剩下僅約五分之一的產量。

雖然官方第一座官煤在基隆,但由於開採技術、礦場管理、

和運輸等技術沒有繼續進步,1879年開始官礦產量逐漸減少。

中法戰爭之後,雖然欲試辦官商合作開採,

但因交通問題不易解決,私煤變成煤礦的主要供應來源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50.jpg

而台灣煤礦史上的二十大礦場,位於基隆地區的有十個,台北地區七個,

竹苗地區三個。如果論取前十大煤礦礦場,則基隆地區有六個,

台北地區三個,竹苗地區一個。由此可知,

基隆地區在台灣煤礦發展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而基隆港初期會發展起來,事實上也與基隆港區附近煤礦的開採有密切關係。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51.jpg

同治十一年 (1872) 基隆因人口逐漸繁榮,內外商港輻輳,乃設海防同知,

專管海上防務,並置煤務局從事官辦採煤事務。至光緒元年時 (1875年),

已達開採之噸數 27,655公噸,相較於同治四年 (1865年) 10年前,

十年之間竟多出了約有一萬噸之多。同年 (1875年) 的春天,

當時台灣總理衙門聘請的英籍礦師翟薩抵達臺灣,

主要是要勘察淡水、八里至基隆沿溪各山煤區狀況。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52.jpg

光緒二年 (1876年) 四月時,翟薩回英國延請了開礦工匠四人,

帶同探礦鋼鑽來台,準備進行煤礦開採的工作。同年(1876年)五月,

從廈門來台旅行的英國海關開布里基,在旅行後寫了一篇旅遊心得,

刊登在英國「雙周評論」。從布里基發表於距今約有120年左右的旅行日記中,

可以得知當時基隆地區開採煤礦的情形。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53.jpg

「在福爾摩沙的一次旅行的文章中,曾提及到:

「四月時四名由英國來此之煤礦工和基隆蘊藏煤礦之說,

都是刺激我前往八斗仔瀏覽的因由....,

而這次旅行主要是為了探勘蘊藏產量豐富的煤礦礦坑。

並且給予開採的意見,以及如何將煤運送到港口輸出。」,

這就是布里基在旅行日記中,對當時基隆煤礦產業的描述。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54.jpg

中法戰爭結束後,為了振興基隆的煤礦產業,劉銘傳奏請朝廷開設煤務局,

從此基隆的煤礦產業才又漸有起色。到了光緒十三年,

基隆的煤礦產量增加到36,500 公噸。

在光緒十七年 (1891年) 官方徹消官辦煤坑,民營煤坑趁機興起。

當時基隆的煤礦礦區的範圍雖廣,但規模都不大,

到光緒二十一年 (1895年) 日治殖民統治時,

基隆煤礦的產能約為10,000公噸。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55.jpg

在日治時期,基隆所產的煤,除供本地消費之外,每年皆有大量輸出。

民國28年(1939年),基隆出口的煤已達449,499公噸,

佔當年出口貨物總噸位百分之79%。台灣光復之後,

南部新竹一帶煤田也開始逐漸開發,到民國41年春天時,

基隆附近煤產量還佔有台灣全省煤礦產業的的43% 。

但隨著工商業的快速成長,人民的生活品質快速的提昇,

使得煤礦產業漸漸沒落,現在台灣的煤礦已全部荒廢停採。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56.jpg

在說基隆的媒礦史,有一段歷史一定要提,就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基隆顏家。

基隆顏家發跡於北台灣的基隆地區,

是台灣早期少數以企業家身分發跡的地方望族。

顏家在日治時期以開採金礦、煤礦起家,被稱為「炭王金霸」,

之後更多角化開展事業,成為台灣的富商巨賈。

以下就簡述一下,基隆顏氏家族的發跡史。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57.jpg

基隆顏家的祖先,根據日本方面的資料《台灣之官民》

(橋本白水 著,南國出版協會,大正八年出版)記載,

是唐朝的書法大家顏真卿。清乾隆四十年間,

從福建安溪縣金田鄉率子渡台的顏浩妥,是在台中大肚溪附近開採石材,

但10年後因為遇到大飢荒,因此被迫返回福建,並卒於安溪。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58.jpg

嘉慶年間,顏浩妥其子顏玉蘭、顏玉賜再度赴台,

在台中梧棲港一帶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之後北上遷居至基隆暖暖,

從此家族在台灣的一切,也逐漸安定下來。而顏玉蘭的兒子顏斗猛,

在清宣宗道光27年(1847年),

於瑞芳的鮚魚坑購地開墾,那裡就成為顏家家族事業的發跡之地。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59.jpg

居住在當地的顏家目睹當時基隆港的興盛,

預測隨著台灣海運以及各種產業的發展,作為燃料和原動力的石炭(煤),

在需求市場上勢必擴大,而煤礦採掘事業之趨於重要是指日可待,

所以積極開發各地的煤礦。顏斗猛有三個兒子:顏正選、顏尋芳、顏正春,

其中由顏尋芳承繼採礦事業,

並率領族人在四腳亭(今瑞芳鎮吉慶里中央路附近)一帶開採煤礦。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60.jpg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台灣的民營礦業全部被日本當局徵收。

臺灣總督府於1896年9月,頒布實施「臺灣礦業規則」,

准許一般台灣人民申請開採。顏尋芳次子顏雲年(當時23歲)

由於幫助日本當局維持瑞芳一帶礦區的治安,與日本人的關係良好,

於1897年獲准承租採礦權,1899年設立「金裕豐號」承租瑞芳礦區。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61.jpg

1904年(明治37年)取得三爪子煤礦(位於現瑞芳車站後方)的開採權,

接著又陸續取得猴硐、瑞芳一帶及深澳、平溪石底、五堵、三峽、

板寮等地的採礦權,奠定了顏家礦產事業的基礎。1914年時,

顏家更租下日本人藤田組在瑞芳的所有礦區,

從此台灣北部的礦場,基本上都是與基隆顏家有關。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62.jpg

有人說我的部落圖文都連不起來,事實上我都是藉由寫部落文章時,

因為要搜集資料而對一些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本篇圖片而言,

你們看完後大約就知道「荖寮坑礦業園區」那裡的情形,所以在文的說明上,

主要是補充讓大家知道「荖寮坑礦業園區」形成的時空背景,

因為在那裡並沒有任何有關荖寮坑礦坑的形成資料,可供參考。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63.jpg

基隆旅遊系列,基隆暖暖『荖寮坑礦業園區』中(基隆煤礦史篇)的介紹,

就到此結束。本篇文章也將同步發表在,FB裡的『基隆旅遊』粉絲團中,

粉絲團是我成立的,歡迎有FB帳號的朋友點讚加入,

粉絲團將會有相關的基隆旅遊資訊,分享給大家,等您喔!^_^

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64.jpg

暖曦20111012荖寮坑巡禮:江世章&鍋爐.MTS

 

 

暖曦20111012荖寮坑巡禮:江世章&礦坑辦公室.MTS 

Billy的啐啐唸

1.  大家如果想認識我,可以在Facebook把Billy Lo加入到你們的好友裡,

只要不是在家網路創業的帳號,基本上我都會同意^_^

 

 2.愛一個人 其實很簡單,但是因為一些時空環境加人,

又變的好複雜,形成一個很深澳的學問

 

3. 泡菜公主也愛吃的黃金泡菜有兩種:黃金泡菜(飛魚卵泡菜)原價180特價150,

黃金泡菜(無飛魚卵)原價150特價120,歡迎大家踴躍訂購^_^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

 

基隆旅遊 | 歡迎大家加入

基隆美食 | 歡迎大家加入

基隆人踹共 | 歡迎大家點讚加入

arrow
arrow

    Billy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