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腳亭砲台095

這次四腳亭砲台之行,我是從基隆端的天外天墓園進入後,

從砲台西側的掩蔽部旁的運砲坡道上去,經過高砲台砲座區後,

順著路到東北側的掩蔽部與低砲台砲座區。這段過程是本篇的圖片的重點,

尤其是掩蔽部內部的結構,可以在本篇的圖片裡看著很清楚。

  四腳亭砲台096

當走到東北側後,繼續往前行會來到三個三個哨兵哨所及練兵場。

當看完那三個哨所的解說牌後,才知道我是從砲台的後方進入,

真正砲台的入口處是在東北側哨兵哨所這裡。如果是從瑞芳走登山步道上來,

當碰到哨兵哨所時,一定會鬆一口氣,因為終於看到平地抵達目的地。

四腳亭砲台097

而這三個哨兵哨所,哨兵舍一是位於四腳亭砲台的入口處,

是砲台最西邊的建築,目前僅存牆基遺跡的地坪與兩孔方圓各一的槽體。

哨兵舍二則是位於運砲坡道往高砲台砲座區處,由於殘存破損材料較多,

外形較為完整,磚砌牆體與拱型屋面仍清楚可見。

四腳亭砲台098  

哨兵舍二的背牆上砌有兩處十字通氣孔,地坪及左側洗手檯都算是完整。

最後一個哨兵舍三,是位於四腳亭砲台最東邊靠近舊電塔處,

損壞較為嚴重,僅存地坪遺跡。哨兵舍的解說牌那裡,

算是已經是砲台的盡頭,左右兩處各有一條兩人寬的登山步道。

四腳亭砲台099

這兩條步道一條是往三坑(非基隆市區的三坑),一條是往顏家古厝。

兩條雖然是左右兩邊,但是最後到山下時,

都會遇到台62線東西向快速道路,快速道路下方的平面道路是台二丁線。

根據地圖顯示,往顏家古厝那條步道比較靠近瑞芳市區,

因此我決定走往顏家古厝那條步道下山。

四腳亭砲台100

整個下山的步道狀況會在下篇文章出現,但是邊走我邊再想,

從砲台的盡頭哨兵舍那裡,看兩條步道都是很陡的小步道,

如果所有的官兵進出,加上火砲的運送,

應該是要有比較寬敞好走的古道才對,可是卻沒有這樣古道的遺跡。

四腳亭砲台101

且哨兵舍那裡的平地並不大,且附近又是練兵場。

以現代軍營環境配置來看,從哨兵舍的大小規模而言,

有點像是軍營後方的哨所,應該不是像解說牌所說的是砲台入口處。

反而是從基隆天外天墓園那裡,進入砲台的那條路就寬很多且平又好走,

而且那裡的進入砲台地方,雙門柱那的環境反而比較像是入口。

四腳亭砲台102

在雙門柱的解說牌那裡,有說到雙門柱是柵門。柵門為於監守衛舍左前方,

管制車輛及人員的出入,採用雙門柱,但沒有寫是砲台的入口處。

解說牌會說哨兵舍是砲台的入口處,唯一的可以解釋的是,

因為四腳亭砲台是歸新北市文化局管轄,解說牌上的說明文,

當然是他們撰寫的。所以站在新北市的立場而言,

砲台的入口處當然要寫靠近他們的那端,不可能寫基隆端這邊。

四腳亭砲台103

根據事後回到家上網所查到的資料顯示,

四腳亭砲台原名叫做深澳坑砲台,也有人稱作深澳堡壘。

深澳坑自古是基隆通往瑞芳的交通要道,

昔日是到達宜蘭郡礁溪庄指定道路的中途站,附近礦藏豐富,

盛產煤礦。
為基隆堡轄下一庄與瑞芳深澳連成一氣,

四腳亭砲台104

1894年,原本統治台灣的清帝國於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

翌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議和,其一條件為割讓台灣與澎湖。

日本隨即派兵到台灣進行接管,但遭遇台灣住民的武力抵抗,

在歷史上把台灣住民的武力抵抗稱為『乙未戰爭』,

或稱『乙未之役』與『乙未日軍征台之役』。

四腳亭砲台105

這場台日戰爭。日本稱為台灣討伐或征台之役。

是台灣軍民為捍衛『台灣民主國』,

而日軍依馬關條約為取得台灣所爆發的戰爭。

其中『乙未』是指爆發戰事的1895年,適逢農曆乙未年。

乙未戰爭是發生在台灣島上,戰鬥地域最廣、時間最長、

參與人數最多、死傷嚴重、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四腳亭砲台106

自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6月14日轉進台北、10月21日攻入台南,

到10月23日日軍控制全台灣為止,戰事持續總時間約5個月。

就算在同年11月18日,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向京都大本營報告:

『全島悉予平定』之後,台灣各地方的武裝小衝突,

依舊是此起彼落沒有間斷。

四腳亭砲台107

1894年因朝鮮宗主權之爭而爆發中日甲午戰爭,

在戰爭未結束簽下條約前的3月24日,

日軍就以不到兩天的時間佔領澎湖首府馬公市。

3月26日,已經拿到台灣海峽戰略位置,

確定可輕易拿取台灣的日本,才在日本馬關接受清朝的和議條件。

四腳亭砲台108

4月17日李鴻章,簽下了馬關條約,正式割讓遼東半島、

台灣與澎湖給日本換取和平的李鴻章。

5月10日日本鹿兒島出身的海軍中將樺山資紀被擢昇為大將,

並受命為台灣首任總督,負責台灣交接軍政大權。

同年5月24日,樺山自廣島宇品港啟程,

準備前往台灣與清朝處理『交接台灣』事宜。

四腳亭砲台109

從伊藤博文親擬的《該島接收事宜》訓令信件顯示,

日本的原本接收台灣態度為:令清朝兵員儘速離台並於撤離前全數繳械,

並要求清朝官員和平移交公務文件。不過於啟程前的5月21日,

樺山得知台灣部分官民積極備戰後,心知和平接收台灣已不可能,

於是隨即派常備艦隊赴沖繩監視台灣敵情。

四腳亭砲台110

當時得知澎湖被日本人佔領後,台灣島民即已人心惶惶,在得知被

『勒佔領土』消息之後,部分台灣官員與一些台灣士紳共同合作,

在5月25日成立『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

原清朝派駐台灣的巡撫唐景崧,被推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

劉永福擔任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大臣。

四腳亭砲台111

而日本得知無法和平接收台灣時,

即調派預計攻擊北京的近衛師團轉進台灣,近衛師團是日本天皇親衛軍,

團長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10月21日日軍順利進入台南城,

日本認定台灣民主國已經滅亡。在同一時刻,

日方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因『病』在『台南』暴斃。

四腳亭砲台112

現在基隆中正路海關舊宿舍旁,有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只不過不知道為何人是死在台南,紀念碑會在基隆找到。

在基隆的官方網站,並沒有多做說明,是用此紀念碑於最近才被發現,

而重新整理後,開放參觀,並未對這紀念碑的由來多做說明。

四腳亭砲台113

由於日軍有派艦隊監視台灣敵情,得知『台灣民主國』在台北成立,

於是放棄原計劃由淡水登陸台灣。而又深知基隆派有重兵防衛,

如果冒然將軍艦駛入基隆港,恐怕會遭受到防衛基隆港的眾砲台火炮攻擊。

於是近衛軍團7000多名的兵力,在5月27日與樺山總督在沖繩會合後,

5月29日遵照樺山資紀『登澳底,攻基隆,佔台北城』的指示,

改登陸澳底,結果只遭到小規模的抵抗後,順利登上台灣本島。

四腳亭砲台114

登陸後的日軍,隨即在5月30日黎明開始向台灣本島內陸推進,

在攻佔三貂嶺後,開始向瑞芳進攻。當時的台灣民主國的部隊,

以瑞芳西面高地為陣地,列砲扼守。雙方在此地展開小規模的激烈戰鬥。

最後由近衛師團取得勝利,並順利佔領龍潭堵。

日軍自澳底到攻佔瑞芳龍潭堵,一路之所以那麼順利,是有原因的。

四腳亭砲台115

因為日軍怕會遭受到防衛基隆港的眾砲台火炮攻擊,

而放棄進入基隆港改從澳底登陸。而基隆防禦各砲台皆面向海面,

日軍又是從砲台背後繞道進攻,讓所有砲台變成無用武之地,

就算是深澳坑庄內的槓子寮砲台,與海岸砲台形成起倚角,

仍然無法回轉而讓日軍輕騎過關。

四腳亭砲台116

自清法戰爭之後,所有基隆的防禦砲台皆是以面海臨建,

從未有清將考慮到敵人從瑞芳內陸攻進的路線,

導致日軍可以輕易繞過,攻打基隆到台北的最後防線-獅球嶺砲台。

事實上,在清法戰爭時,二沙灣砲台導致法軍登陸不易,

於是最後法軍繞過基隆海岸邊,在深澳坑登陸。

四腳亭砲台117

然而清軍不記取教訓,仍然未曾考量過內陸進攻基隆的路線,

結果在乙未戰爭時,再次凸顯出問題所在。1895年6月2日,

日軍抵達深澳坑山嶺中腹的圓燧嶺,當作指揮站,開始進攻基隆市區。

結果獅球嶺守軍輕易就被供陷,隔日日軍就完全佔領了基隆。

四腳亭砲台118

然而二沙灣砲台,雖有精良的武器,但日軍卻非從基隆海上登陸,

所以砲台作用不大,且立刻被日軍攻陷。當日人攻佔時,

對獅球嶺砲台是最不敢掉以輕心。守將林朝棟與張兆連駐守此砲台,

與日軍血戰三日才被攻克,可見獅球嶺砲台可說是台灣最具歷史意義的砲台。

也由此可知,原名深澳坑砲台的四腳亭砲台,在乙未戰爭之前尚未存在。

四腳亭砲台119

根據文建會文化資產網站,有關四腳亭砲台的描述,

原名深澳坑砲台的四腳亭砲台,是日治時期基隆要塞轄下內陸防禦的砲台。

日治時代的台灣,被日本人當作南進基地,當時被稱為『不沈的空母』。

當時素有良港之稱的『基隆』與澎湖、高雄兩地,均成為軍事上的要港,

因此加強港區的守備,開始進行各種軍事工事,強化砲臺。

四腳亭砲台120

根據停戰時『臺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告書』,可知基隆要塞的工程,

大多於1904年至1924年間興建,是當時最堅強也是最早完成的要塞基地。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在台灣設基隆要塞指揮所,

三年後成立要塞司令部,管轄基隆、馬公、高雄三處要塞區,

在1937年三個要塞區分別獨立。

四腳亭砲台121

中日戰爭爆發後,基隆僅加強兵力,而防空、制海的火砲,

反而移至高、澎兩地。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擴大基隆要塞區,

右起挖子山,左至淡水,並在作戰時同時管制新竹與後龍二處獨立砲臺。

基隆要塞全區地面陣地,自澳底挖子砲台經基隆至金山砲台西側的跳石,

沿海正面除懸崖外,均築有海岸防禦陣地與砲台掩護陣地。

四腳亭砲台122

這些軍事工事大多是野戰築城或坑道作業,

有部份是利用崖洞及礦窟修改而成,只有少數是採用混凝土,

所以這些軍事工事現在多半均已崩塌。當時守備隊司令為大佐(上校)階級,

所轄部隊計有:獨立七十六旅團重砲十三聯隊、高砲大隊、工兵大隊、

通信大隊及其他部隊。蜷曲砲臺均附有觀測所、照明、通訊、

彈庫、兵舍、儲水池、衛生設施,甚至交通設施都很完備。

四腳亭砲台123

而四腳亭砲台,就是在上述狀況下所興建出來的,建造日期大約是在,

西元1904至1924年間。可能日軍沒忘記自己是從那條路登陸台灣的,

所以會建設這座砲台來防止敵人,從基隆的後方瑞芳那裡來攻打自己,

所以四腳亭砲台也就是看守基隆後門用的。

四腳亭砲台124

四腳亭砲台在美軍攻台時,曾發揮防治效果,所在地的壕洞,

同時也是當地居民躲避空襲的地方。

戰後這些砲台多半被軍方所接管,在現代戰爭型態日異月新的情況,

這些砲臺多半已將卸下肩上的重擔。而早已遠離戰爭陰影下的台灣人,

可以從這些砲台遺跡中,瞭解昔日戰爭的型態。

四腳亭砲台125

基隆砲台系列,四腳亭砲台(原名:深澳坑砲台)-砲台歷史篇的介紹,

就到此結束。本篇文章也將同步發表在,FB裡的『基隆旅遊』粉絲團中,

粉絲團是我成立的,歡迎有FB帳號的朋友點讚加入,

粉絲團將會有相關的基隆旅遊資訊,分享給大家,等您喔!^_^



※本文參考資料: 文建會文化資產 - 瑞芳四腳亭砲台

乙未戰爭 - 维基百科外強鐵蹄 - 乙未割台

四腳亭砲台126

四腳亭砲台怎麼去

自行開車

1.沿台二丁線前往,沿途有車行指示標誌指引,

「瑞芳運動公園預定地」設有停車場,

再由停車場步行至「四腳亭步道」抵達砲台。

2.沿基隆田寮河旁的仁一路,一直走到培德路的培德商工前的路口左轉,

順著山路經過天外天垃圾場後,再往裡走至天外天墓園,

進入墓園後的左邊有條登山小徑,

入口處有說明牌,從那裡進去步行約十分鐘後,即可看到砲台。

(本篇文章的進入砲台路徑,為第二種)

 搭乘火車

1.搭乘台鐵電聯車於「四腳亭火車站」下車,

依沿路之路行指引標誌可抵達步道登山口。

2.搭乘台鐵電聯車於「基隆火車站」下車,

在火車站站前搭乘基隆市201或202公車,在培德工商站下車後,

過馬路從對面的山路步行進去,約1小時即可到達砲台。

四腳亭砲台127

Billy的啐啐唸

1.  大家如果想認識我,可以在Facebook把Billy Lo加入到你們的好友裡,

只要不是在家網路創業的帳號,基本上我都會同意^_^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


 

基隆旅遊 | 歡迎大家加入

 

基隆美食 | 歡迎大家加入

 

基隆人踹共 | 歡迎大家點讚加入

 

arrow
arrow

    Billy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