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甕砲台03

在火砲的發展歷史上,西元1854年原為律師,在克里米亞戰爭後,

轉業為工程師的英國人阿姆斯托朗,研發出新型閉鎖裝置完善的後膛砲。

他後來還發明以利用熱漲冷縮原理,層層套箍方式製成的砲身,

可承受較大的膛壓,加上其研發的砲閂,

使「後膛砲」從此成為西方戰事上的主流而名噪一時!

白米甕砲台04

清光緒四年(1878),中國才有以鋼為內管、

外裝熟鐵製套筒及箍的鋼腔熟鐵箍砲製成。

當時是仿自英國阿姆斯壯式4.7吋(12公分)、40磅砲彈的前膛砲,

那是我國自製鋼砲的鼻祖。光緒十年(1884),寧漢製造廠製造出具有車輪,

可移動式的37公厘口徑、2磅砲彈的後膛砲。光緒十四年,

滬廠完成要塞用阿姆斯壯式全鋼後膛砲(1888)。

此後各廠均大量製造出各式新砲

(如阿姆斯壯式快砲、格魯森快砲、克魯伯式快砲、日式山快砲等)。

白米甕砲台06

光緒十一年,當時擔任台灣巡撫兼督辦軍務的劉銘傳,

也曾在台北北門外創辦一所火器製造廠,由丁達意所主持。清光緒十二年,

經劉銘傳上奏朝廷獲准,由英商怡和洋行引進,

在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以層層套箍式方法,由上述William Armstrong製造的,

阿姆斯托朗新式後膛鋼砲,也相繼運抵台灣。引進台灣的該型巨砲共有31尊,

分別配置在新建砲台上,如四大港口:雞籠—『海門天險」、

滬尾—『北門鎖鑰』、安平—『億載金城』、

『中流砥柱』與打狗(旗後)—『威鎮南天』,

還有澎湖—『西嶼西臺』、『西嶼東臺』,澎湖媽宮港—『天南鎖鑰』等。

其中基隆據說原有九尊,分別置放於社寮島砲台、頂石閣砲台與二砂灣砲台。

後來中日甲午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將其中4尊改配置在白米甕砲台。

日本在接收後,相當重視這些西式火砲,曾留下許多珍貴的照片。

白米甕砲台07

今日基隆市中正公園旁的役政公園,所存放的「阿姆斯脫朗後膛八吋炮」,

原本是置於白米甕砲台。光復後曾兩度進三軍大學,被當成國軍幹部訓練用教材,

也曾一度置放於中正公園忠烈祠階梯前。後來在林水木先生擔任基隆市長時代,

才由前民政局黃局長交涉取回,置放於現址。砲身彈痕累累,

乃是日據時代擔任要塞砲時,遭美軍戰鬥轟炸機已機炮掃射所致。當時,

至少有4名砲手協同操作,今天…砲身、準星(瞄準)、轅板、砲耳、吊彈桿、

控制桿(控制方位與射角)、表尺、油壓避震器、砲架(砲軌)、

滑軌、磨心(支持與旋轉)等一應俱全,相當完整。

這樣保存完整的古砲,實屬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寶,值得我門特別重視與維護。

現在台灣尚留存的古砲約100尊,其中基隆僅剩下3尊,

而阿姆斯托朗後膛加農鋼砲是最完整的一尊。由於以上的說明,

可知道原本在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的古砲,有可能被日本人拆除後,

改配置在白米甕砲台,再經過多處後,最後才安置在基隆的役政公園。

白米甕砲台05

現在阿姆斯脫朗後膛八吋炮,雖然與其他現代兵器陳列在一起,

卻是不折不扣的古物。在基隆肩負著超過半世紀的守衛任務,

已是基隆人民的守護象徵,也是清末留下代表性武器,全台只剩這一尊。

目前基隆市今年召開第一次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審議委員會中,

位在役政公園阿姆斯脫朗後膛八吋炮和百年古剎靈泉禪寺雲板,

獲得委員通過登錄為基隆市的一般古物,市府即將公告。

白米甕砲台01

因此如果歷史也是種教育,為了給我們基隆下一代一個『真』的歷史教育,

將古炮移回白米甕砲台,讓古炮回歸『真』歷史,將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由於古炮在役政公園已久,大家應該也已經習慣了,

而要移回白米甕砲台有許多相關問題必須去考量,但目前此案已經獲得

基隆市韓良圻、藍敏煌、施世明、張錦煌等市議員的表態支持,

因此本次的連署的結果,將是未來議員們是否要以實際行動來推動此事,

做為參考的依據,所以希望大家除了表示同意與否外,

也可以留言表達你們自己的看法。

 白米甕砲台02

請大家支持並轉貼

還原歷史的真面貌- 讓役政公園的「阿姆斯脫朗後膛八吋炮」,回到白米甕砲台 連署活動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199679420138258/

 

 

基隆旅遊 | 歡迎大家加入

 

 

基隆美食 | 歡迎大家加入

 

arrow
arrow

    Billy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