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筏灣部落01.jpg

一連好多篇馬祖的文章  換個口味  原本我還在思索  要PO什麼文章才好 

結果發現我之前有篇描述  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的石板屋的文章 

舊七佳部落是我這格子的熱門文章  也許大家對原住民的石板屋有興趣

我這篇就再介紹一處  保存還完整的排灣族石板屋『舊筏灣部落』

舊筏灣部落03.jpg

到了舊筏灣部落後  從道路旁的石階走下去  兩旁的巷弄階是排灣族石板屋

舊筏灣部落原為排灣族、魯凱族祖先之發源地  舊筏灣海拔800多公尺 

石板屋依山勢而建與對面山頭的射鹿、高燕與好茶部落隔著隘寮南溪 

雲深之處便是排灣族的聖山「大武山」 ..

舊筏灣部落31.jpg

整排的排灣族石板屋保存的還算完整

這樣面山臨水、居高臨下的地理位置 提供早期筏灣人生活上的便利 

也得以防範宿敵好茶部落的來犯  早年的筏灣部落人口達一百多戶 

日治時期日本人曾強迫射鹿及高燕兩部落的人搬遷到筏灣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再度安排三部落的人遷村到現今北葉、瑪家及筏灣村 

原來的筏灣部落也改名為舊筏灣

舊筏灣部落02.jpg

現在的舊筏灣及射鹿部落  僅剩下幾戶人家  更深山裡的高燕部落早已無人煙

舊筏灣部落近年來在縣政府的協助下  開始了部落重建的工作 

有心人士陸續回到了部落裡  親力親為的重建起石板屋 

完全傳統的工法為舊筏灣創造了難得的全新老風貌 

走在部落裡錯落有致的石板道上 

不妨閉起眼睛  感受一下幾百年來老部落不墜的生命力                                                        

舊筏灣部落04.jpg

筏灣與其鄰近的高燕pada-in、射鹿tsalisi 都是排灣族中相當古老的部落 

可能是地區性族群文化起源的地區之一  筏灣自稱為「spayuwan」、「spaiwan」 

其原意不明  可能與排灣族名稱(paiwan)的由來有關

 

舊筏灣部落05.jpg

在舊筏灣部落的石板屋的外面  都有掛上屋主的名稱

 筏灣在文獻中的紀錄最早是1722 年以  「擺灣」之名出現在  黃叔璥的

 「台海使槎錄」裏  日治時期被稱為「下パイワン」、「下パイワヌ」、

「su-paiwan」、「下paiwan」社等 

用以與德文社的「上paiwan」社區有所區別

這些名稱都是來自「spayuwan」的音譯 

1945年之後官方使用「筏灣」一詞作為

行政名稱  主要因為「pai」的音與閩南語的「筏」相似 

故中文翻譯成「筏灣」

舊筏灣部落24.jpg

在舊筏灣部落的石板屋的外面  都有掛上屋主的名稱

1974年部落由原址遷移至山腳地帶的牛角灣附近時  仍沿用「筏灣」一詞作為村名

但「筏灣」的發音與排灣語「酒」的音相近  族人認為不雅 

蕭成德先生任村長時乃率領族人請願  於1986 年4 月2 日將村名正式更改為「排灣」 

是目前台灣全島唯一使用與族名相同名稱的部落

舊筏灣部落25.jpg

想要體驗排灣族石板屋居住的感覺的民眾  可向屋主聯落  屋主可看門口的牌子

筏灣社位於itaburu溪(平和溪)左岸  鱈葉根山東北側海拔約800 公尺的緩坡上

更早期的居住地在社地東側鄰近河谷

名為Kapaiwanan(paiwan 的地之意)的地方

該地尚存有taugadu、mavaliu及其他頭目、社民家屋遺跡約百餘棟

 

舊筏灣部落26.jpg 

走在石板屋的巷弄裡  接受原住民文化的洗禮

傳說古代在Kapaiwanan時  太陽與月亮各生下一卵  後來孵化出男女兩嬰 

男名saljimlji  女名savatjuljayan  Savatjuljayan以唱歌的方式造人 

成為今日的paiwan族人  Saljimlji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及巫術 

並將這些生業知識傳授給族人 

舊筏灣部落27.jpg

上方圖片後方的木屋為民眾澡堂  在那宿的旅客  都在那裡盥洗

另依小島由道1920 年的調查  Kapaiwanan的社民   一開始就誕生於

Kapaiwanan社地  「開始就發生於此地 

即最初由日、月之卵出生的兩人互相結婚

而生下saljimlji及savatjuljayan  savatjuljayan之子孫繁衍

而成為paiwan社民  由此再分居到各處」

舊筏灣部落28.jpg

Kapaiwanan有稱為kinivavu’acan的地方  該處有兩顆大樹  稱為linaulj 

為禁忌之林  族人不敢隨意靠近  此樹下有一個大陶壺  直徑一尺五吋  高2 尺 

傳說裡面藏著前述的日月之卵  而前述在高燕唱歌造人的

salavan、samuakai 並沒有到筏灣來

舊筏灣部落29.jpg

當族人還居住在Kapaiwanan時  只要一粒米就可以供全家人吃飽 

因此無需辛勤耕種便可以養活全家人  所以當時的生活舒適富裕  人口也很多 

有一天Ketilavan家的人因為好奇一次煮了太多米  結果弄得整個屋子都是飯 

後來想要再改回來用一粒米供全家人吃飽都失效 

舊筏灣部落32.jpg

從此人們必須辛苦耕種  生產更多糧食才能養活族人  最後因為田地不足 

大家便分開遷移  來到筏灣社後形成了11個居住區  至於平民與貴族的起源 

Daugadu家有另一傳說  相傳有tjagaraus 神及太陽神 

5000年前太陽神在山上產下4卵  其中2 個pinasingilan被一條大青蛇覆蓋

舊筏灣部落23.jpg

後來生出一對男女就是qaqetitan(平民)  另2個pinalingalanggalavan

被一條大百步蛇覆蓋  之後生出一對男女就是mamazangilan(貴族)

大約1880年左右  相傳有紅毛人來部落暫住  其居處仍存於Kapaiwanan附近

舊筏灣部落30.jpg

Tjaljavakung 社乃1820~1845 年之間自筏灣社分出 

該社土地大部分屬於qapulu 頭目家所有  歷來與筏灣社保持友好 

筏灣與valjelu、makazayazaya、pailjus、puyuma 社不和

與tjimur、masilidj、kazangiljan 社友好

舊筏灣部落07.jpg

依山而建的舊筏灣部落  由上而看  可以看到沿著山坡  十板屋林立

相傳由筏灣社分派出去的部落相當多  譬如Kabiyagan(佳平)、Calacabans、

Kazagizan、Makazayazaya(瑪家)、Tara-vakon、Mashirits(Pakhyo)、

Tsarisi(射鹿)、Parol(pailus)等社都是

舊筏灣部落09.jpg

有關筏灣社創社先祖的傳說相當分歧  但其創立年代並不亞於padain社 

且筏灣社的人並不認為他們為padain 社所分派者  而padain社方面則傳說 

日padain 社的先祖Saravan(女)率領一部份族人創立了筏灣社

舊筏灣部落12.jpg

又Salmuds也傳  說是從大武山所降下  由此推論  筏灣社可能是由padain 社所分派

亦可能一開始兩者就分開  一部分人到padain社  而另一部份人則往筏灣社

舊筏灣部落08.jpg

石板屋是否能保存完整  要看後代子孫是否有在整理

筏灣社族人最初居住於kapaiwanan(Ka-paiwan)之地  大約1820~1845年 

左右才往上遷移到目前部落所在地  遷移的原因依據移川子之藏的調查是 

因為時常受到南隘寮溪對岸之魯凱族好茶社(Kochapogan)的攻擊

不得已才移到上方現社的位置 

舊筏灣部落10.jpg

日治之前筏灣社已發展到擁有11 個住宅區的規模  土地分屬於五個頭目家屋所有

1920 年左右筏灣社的規模約200 戶  是布曹爾群中規模相當大的部落

當時各住宅區的家屋數:tjecunuq(46 戶)、tjumaljangau(6 戶)、

tjutataqan(4戶)、kalapayan(15 戶)、seliumalj(34 戶)、

tjusandau(23 戶)、valalan(30 戶)、ljevaqu(13 戶)、

masilidj(8 戶)、’ipel(14 戶)、validiyan 等11 個住宅區

舊筏灣部落11.jpg

筏灣西側有另一小部落tjaljavakung  海拔約1000 米 

位於’itjesadjemljau山的西北山腰處  西側以’ikapanan小溪與

makazayazaya 社鄰接  社名「tjaljavakung」是因為vakung 樹木而得名

大概是因為當初開創本社時  該地產此草之故  1920年左右規模約40 戶

舊筏灣部落22.jpg

舊筏灣部落裡  有設置一些木牌解說  當地居民的一些生活習性

傳統上這個部落被視為筏灣的一部份  日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  首先設立駐在所

藉由警察勢力來管理部落  並設立學校灌輸族人國家統治的思想 

建立交通網使部落對外的聯繫更形容易

舊筏灣部落06.jpg

日人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  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 

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  往戶外的墓地  種種措施的目的

都是為了改變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思想信仰及生活方式  上述諸項納入

國家體制的推動事務上  以道路的興建扮演最為關鍵的生活變遷角色

舊筏灣部落14.jpg

舊筏灣部落裡  有原味十足的石雕

傳統時期  日人陸續興建的交通網讓資源、人員的流動不受季節、地形影響

使部落接續上平地城鎮的生活脈動  在政治、經濟、生活上全面受到

國家統治機器的掌控  從而淪為主體社會邊陲的位置

舊筏灣部落15.jpg

到舊筏灣部落裡  有間石板屋一定要去探訪  就是頭目的家

1945年以後  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 

使得筏灣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  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 

筏灣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  在生活空間方面  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

在戶外增設浴室  將屋簷高度提升  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 

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

舊筏灣部落13.jpg

頭目的家裡  有陳列著排灣族的一些具有歷史的生活用品

宗教信仰方面  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安息日會等)

進入部落設置教會  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

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

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舊筏灣部落16.jpg

排灣族的石板屋  屋簷下的木雕  代表了屋主的身份地位  是不能隨便雕刻的

社會的變遷使得筏灣社逐漸依賴平地的資源供需  當時距離水門聚落步

需要5個小時  交通及醫療相當不便  遇有道路坍方更常造成交通的中斷 

1974年獲得屏東縣政府補助

1974~76年筏灣社便集體遷移至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 

舊筏灣部落17.jpg

同時遷入的還包括高燕及射鹿兩個部落的族人  三個部落共67戶遷移至新地點 

遷村後  因為土地所有權並未轉移給林務局  族人仍對舊部落土地保有所有權

有利於日後推動部落再造的工作  近年已逐漸有族人返回居住

舊筏灣部落18.jpg

2001年屏東縣政府開始一系列的筏灣重建計畫 陸續修建石板屋及周邊環境 

目前已有12 棟家屋整修完成  部落內主要步道也已有4條重新鋪設石板 

2006年已整修家屋部分開始增設戶外廁所

舊筏灣部落19.jpg

公共設施部份  電力及水源已接通  學校附近的場地已整修完畢 

包括祭場、教室、戶外穀倉(展示用)、烤芋棚(展示用)、漂流木涼亭等設施

舊筏灣部落20.jpg

本篇有關舊筏灣部落圖片  是在去年3月8日拍的  事隔一年  也許有些不同

但是不管如何的改變  排灣族石板屋的文化  會在那裡一直傳承下去

舊筏灣部落21.jpg


本文內文資料源自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舊筏灣部落文化保存計畫


舊筏灣部落怎麼去

目前那裡只能開車與騎車

國道三號(南二高)從長治交流道下轉台24線  往「水門」方向前進 

經縣道185線至「北葉」經鄉道屏35線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大門前

循叉路右轉  往「瑪家村」 繼續往「舊筏灣部落」前進即可到達

目前聽說前往【舊筏灣部落】的道路 

嚴重的土石坍方  去前請自行詢問路況

 
Billy的啐啐唸

1. 由此台灣原住民的排灣族與魯凱族  因為居住的房子都是石板屋 

   所以保存比較容易   因此我在台灣原住民舊部落的旅遊  都以這兩個族為主

 

2. 看到這些石板屋群  人去樓空的樣子  使我不禁想到  也是用大石頭蓋的房屋

   馬祖的閩東建築  所以下一篇我將介紹  馬祖莒光的閩東建築 

   讓大家比較兩邊舊屋舍的差異

 

3. 去屏東旅遊  除了墾丁的海洋之旅外  可以多多的往屏東山區走訪 

   探訪一下台灣原住民   排灣族的文化  也是相當不錯的旅遊安排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慢活馬祖旅遊 |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團購美食』台灣美食團購網 |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lly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