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馬祖北竿芹壁天后宮宗藝盛會『國劇臉譜』的下集,
從第四張圖片開始是24日晚上,國光劇團所表演的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是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也是傳統戲劇最常表演的戲目之一。
話說北宋時期,楊家將領兵攻打遼國,在金沙灘的一場激戰,楊家將傷亡殆盡。
楊四郎被遼國俘虜後,匿名為木易以求脫身,不料因其氣度不凡,
竟被招為遼國鐵鏡公主的駙馬。
十五年後,遼國大將蕭天佐擺下天門大陣於九龍山飛虎峪,宋帝御駕親征,
楊四郎的母親佘太君押運糧草至雁門關口。四郎得知消息後,急欲探望老母,
然因兩國交戰不得如願。
鐵鏡公主與楊四郎是恩愛夫妻,並且生下一子,見到楊四郎心事重重,
遂追問原因;楊四郎為了要取得通關令箭,乃冒險將身世和盤托出。
公主明白真相後,震驚之餘,也十分同情楊四郎思親情切,
為幫助四郎過關探母,乃向其母蕭太后騙取令箭,
但精明的蕭太后也規定令箭必須於天亮後繳回。
楊四郎憑著公主所盜的令箭順利過關,至雁門關與母親、妻子、兄妹相會,
互訴離情。無奈良宵苦短,轉眼之間天就快亮了,為了不連累鐵鏡公主,
楊四郎必須立刻趕回遼國,一家人只得揮淚告別。
不料四郎趕回遼國後,事機已然洩漏,蕭太后非常震怒,
要將四郎斬首,幸好有公主與二位國舅說情,乃得到寬恕,
蕭太后並派三千人馬,使楊四郎把守北天門。
在四郎探母的圖片過後,是第二天25日下午2點的表演。
國光劇團一口氣安排了3個節目。分別是『小賜福』、『李逵探母』、
『遊龍戲鳳』。首先登場的是『小賜福』。
『小賜福』總共有三個部份,首先是靈官開台,
接著演出跳加官與跳財神。跳加官與跳財神這兩齣帶面具的儀式劇,
雖然很短,卻有濃厚的幽默與喜氣。
這次表演的目的,是為慶祝鐵甲元帥聖誕。元帥聖誕是喜事一樁,
當然要來一段『小賜福』,帶來一些喜氣。那天元帥看戲的椅子,
與前一天的位置不同,移駕到舞台的正前方來,
把最好的位置給元帥,讓祂看戲可以看的比較清楚。
從圖片可以看出,在跳加官時,我剛好是在舞台後方往觀眾席拍照。
等拍完,從外面繞一圈回到前台時,已經開始跳財神,
所以我跳財神的圖片比較多且都是正面的,而跳加官則拍到背面。
接下來就分別來敘述一下,跳加官與跳財神的由來。
跳加官是把原來由福、祿、壽三位星君,一起表演的『天官賜福』,
簡化成只由祿星上場,而祿星也叫作天官。在要結束的時候,
表演者拿起預先放在桌上的一卷畫軸,向觀眾展示。
畫軸上面有字,當然是一些祝壽的話語。
跳加官的演員俗稱『啞巴仙』,因表演時演員以口咬住面具,沒有唱腔也沒有唸白,
梨園諺語有所謂『跳加官歹開嘴』之說,便是形容跳加官的表演情形。
跳加官所戴的面具稱為『天官殼』,又稱『喜神殼』,跳加官者代表喜神,
目的在於給人們帶來喜氣。一般來說,跳加官者的戲服,
大多以象徵喜氣的紅袍為主,就連頭頂的帽飾,也是採喜氣十足的大紅球花。
跳加官所戴的面具臉部是以白色為底,臉頰呈粉紅色,繪上黑色眉毛、
紅色嘴唇,並在面具下端裝上黑色鬍鬚。由於跳加官演出目的,
是帶給觀眾喜氣與希望,所以加官面具臉部表情都十分逗趣也充滿喜氣。
因此雖然跳加官的演出,沒有臺詞和對白,但透過演員的身段動作,
仍能將希望傳達給觀眾。另外跳加官有個比較特別的地方,
就是在表演者的腳步,會有點搖搖晃晃的。
傳說是唐代魏徵在一個宴會場合,抵不過眾人要求,勉強表演一個舞蹈,
因怕跳不好而羞的臉紅,後來乾脆帶上面具演出,從此這個形象就流傳下來。
跳加官是由生行演員扮演,接下來的跳財神,則是由淨行演員扮演武財神趙公明,
頭戴二郎叉子,垂掛紅彩球,身穿綠蟒袍,口咬金財神面具,手捧大元寶一枚。
武財神以舞姿穿梭舞台四方,象徵把財富散至各個角落。跳財神在表演時,
為增喜趣,從事先準備好的托盤,抓取糖果向周圍觀眾拋灑,
你們可以從圖片看出,觀眾競相接拾,場面好不熱鬧。
接下來,武財神經過幾次假動作,逗趣的演出,讓芹壁天后宮的主委撲空幾次後。
才順利的從武財神的手裡接下大元寶,主委也上台給了武財神一個紅包。
中路武財神趙公明為五路武財神之首,也是民間所熟知的財神爺、玄壇元帥、
寒單爺等。相信大家應該不陌生,也會常去祭拜。因為地緣的關係,
我最常去基隆慶安宮的二樓,去祭拜武財神。
一連三天的國劇表演,在『小賜福』表演後,後面的幾個劇目,
我就比較沒有拍照,都只有各拍幾張,所以圖片不多。最主要是我退到,
旁邊的芹壁地中海咖啡廳裡休息,我真的很佩服芹壁鄉親,
可以連續三天都陪著元帥一路看戲下去。
事實上所謂的休息,只是好聽。最主要是我要把拍的照片先儲到外接硬碟,
同時開始轉檔,因為這三天的活動,我將近拍了2000多張的照片,
如果沒有一路轉到硬碟去,我那16G的記憶卡一定爆,
因為7D的每張圖片檔案都很大。
前面有說到,跳加官與跳財神是分別由生行與淨行演員扮演。
何謂生行與淨行,那是中國戲曲有個特殊體制,叫做『行當』。
『行當』是把演員所扮演劇中人物的性別、性格、年齡、地位……等,
在化妝、服裝、表演等方面加以區分。
將所扮演的人物分成幾種類型,這些類型就稱為『行當』,
古代叫做『腳色』、『部色』,後來叫做『腳色行當』或『角色行當』,
通稱為『行當』,簡稱為『行』,例如『生行』、『旦行』。
在京劇的行當分為生、旦、淨、丑四大類,行當劃分由來已久,
大約在七八百年以前就已開始。但在初期,
京劇的行當仍分為生、旦、淨、末、丑五大類,後來才把生行和末行合併。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通常都是劇中的男主角,京劇將『淨』、
『丑』以外的男性角色全部歸入生行中,根據劇中人物的年齡、性格、
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以分成『老生』、『小生』、『武生』等三類,
生行以「俊扮』(即不勾畫五顏六色的臉譜),顯得較為瀟灑俊逸。
『旦行』是扮演女性角色的行當,通常都是劇中的女主角。
旦行的化妝也以俊扮為主,根據劇中人物的年齡、性格、外部形象等方面,
大致可以分成『老旦』、『青衣』、『花旦』、『花衫』、『武旦』、
『刀馬旦』等,除了老旦用大嗓外,其餘皆用小嗓。
『淨行』所扮演的都是男性角色,俗稱『花臉』,
這是因為臉上勾畫臉譜而得名。淨行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性格偏激、
氣質異於常人者,或是粗獷豪邁,或是剛烈正直,或是陰險凶殘,
或是魯莽質樸等形象高大的男子。淨行的表演特色是嗓音洪亮,
身段動作幅度誇大,依據身份、性格的不同,
可分為『大花臉』、『二花臉』和『武淨』三類。
『丑行』又稱為『小花臉』,
這是因為丑行都在鼻樑上塗一塊白白的方塊,
然後才勾畫臉譜而得名;因為丑行也畫臉譜,
故而又與淨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被稱為『三花臉』。
丑行在舞台上專門扮演容貌醜陋的人物,大多為男性角色,
但也有女性角色,這類人物多半性格滑稽、言語風趣,
有時也扮演奸詐險惡、貪婪自私的角色,
可以再分成『文丑』和『武丑』二大類。
以上所說的有關京劇的行當介紹,更詳細的內容,
大家可以去國光劇團的網站觀看。建國百年活動,
2011馬祖北竿芹壁天后宮宗藝盛會-『國劇臉譜』的介紹,就到此結束。
後面還有此次的活動其他精彩的內容,將分享給大家^_^
馬祖北竿地圖
Billy的啐啐唸
1. 今天下午在馬祖東莒,與船老大民宿的老闆出海釣鱸魚,總共釣了八隻,
每隻都有五斤以上,當然晚上就吃鱸魚大餐。後面將會有我出海的文章,
與大家分享釣鱸魚的樂趣。
2. 這次不管是在北竿還是東莒,都有人說我那裡常到馬祖,
對馬祖那麼熟悉,可以做常態揪團到馬祖遊玩,
走慢活路線與旅行社那種走馬看花的行程做區格,
不知道大家覺得如何?。
3. 此次來到馬祖,已經一個星期,現在預定是星期四會回台灣,
希望不要又有新鮮事,讓我又多留下來。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