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的世界,真的無奇不有,只不過一分鐘的舉動,
讓我這星期的生活完全不一樣。在險書成立一個活動,
相當簡單也很容易。牡羊座的人都很衝動相信大家都知道,
只在一個念頭下,覺得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會去做。
所以我就以基隆旅遊粉絲團的名義,在險書上發起了,
用行動來疾呼『讓基隆的古蹟保留在基隆,基隆人站出來!』
歡迎大家參加,這項網路連署活動。
於是就這樣,幾天內有兩千多人響應,出乎我的意料。
幸好本身就是搞活動的,因此馬上調整自己的心態,
把這項活動,當做一個活動案來操作,只不過是沒收入的活動。
因為活動聯署的速度還算快,引起了媒體的注意。
因此在星期四的那天早上,在基隆火車站接受吉隆與民視新聞的電視訪問,
下午則是接受自由時報的訪問。在訪問的前一晚,還夜訪基隆市韓良圻議員,
為第二天的訪問,聽聽他的看法,韓議員除了很支持外,
還把第二天他要為活動這件事,質詢市長的內容讓我過目。
在二日星期四那天早上,除了我接受訪問電視台訪問外,在基隆市議會那邊,
也因為韓良圻議員的質詢,終於讓基隆的張市長出聲了。
基隆市長張通榮昨允諾向台鐵爭取,將老月台遷到七堵鐵道公園,
同時間台鐵也做了善意的回應,表示樂觀其成。
當自由時報的記者問我,因為我發起的活動,讓基隆的鐵道文化能夠留在基隆,
是否我會感覺到很很高興。我說那會高興,反而覺得是基隆人悲哀的開始,
因為基隆的歷史文化,如果都要這樣才能夠保存下來,那要這個政府做什麼?
也許話太重了,記者不敢寫那麼白,第二天的報紙被改成,
政府走在人民後面,市民看到不對的,發起連署才能改變,
以後基隆要進步,要靠市民自己了。不管是什麼改,意思一樣就好。
不過還是有段話沒寫到,就是我說現在的基隆市,
是個已經沒有文化局的都市。
基隆市的文化局,已經淪為只是個基隆文化中心的管理單位,
文化中心以外的基隆,已經沒有他們的影子了。
看看基隆砲台與獅球嶺遂道的現況,基隆像是有文化局的都市嗎?
不管那個無做為的基隆文化局,總算事情因為我的發起,
已經有了初步的結果,但聯署活動我並沒有讓它暫停,
一樣依據剛開始的規劃分成兩階段進行,
第一波以3000人為目標,之後在十號那天,鐵路局在基隆火車站,
舉辦建國百年活動的當天,進行街頭具名簽署活動。
這次活動的始末,在上一篇文章已經有做說明了,因此本篇不再多做介紹。
話說當天,到了基隆火車站接受電視台的訪問後,一開始與電視台記者,
一起在即將被拆除的基隆火車站,第二月台那裡一起拍照。
沒多久電視台記者先走,我一個人就在基隆火車站內到處拍照。
說實在的,很多人都以為我是鐵道迷,所以才會發起此次活動,
但長期看我文章的人,應該知道我不是鐵道迷,
只是單純對台灣文化歷史有點注意而已。
因此當天剩下我一個人,走在平時還算熟悉的基隆火車站的月台裡,
才知道平時所熟悉的事物,居然是那麼珍貴,但我卻不認識它。
要不是要被拆除,而引發出種種的事件出來,也許我會認為拆了沒關係。
但是當知道它的價值後,重新以另一個面相來看這即將不見的月台,
心情就像那天的天氣,陰雨綿綿好不起來。走在基隆火車站裡看著工人,
開始拆除原本我熟悉的鐵道,再望向已經拆除完鐵道的區域。
腦海裡突然想到國中時期,陪伴我成長那八棟的台北『中華商場』,
現在它的印象只能留在我的腦海裡。但現在我眼睛所看到的百年月台,
卻還有機會,讓它不要變成我腦海的記憶,因此我必須要讓它留下來。
很多的東西當要失去時,才會知道它的可貴。
在走訪基隆火車站時,那所有的熟悉畫面,在看到工人在拆除的同時,
我忍不住的猛按快門,希望把那即將留在腦海的畫面,
用相機把它記錄下來,就這樣拍了上百張的照片。
當然除了第二月台外,剩下四支有五、六十年歷史的臂木式號誌燈,
及也已登錄為歷史建物的南北號誌樓,當然也是我這次拍照的重點。
只不過北號誌樓外有人在施工沒有靠近,南號誌樓我有拍到裡面的狀況。
先來說這次在基隆火車站第二月台上拍攝的重點,鐵鑄月台是第二月台的特色,
它的雨水管用很費工的方式,接到你們看到圖片的雕花鑄頭鐵管內,
讓雨水順著鐵管從紅磚月台下側排出,完全不影響月台景觀。
所以的雕花鑄頭鐵管以卯釘方式組裝,組裝而成的雕花鐵架,
在它的收尾處還有漂亮的紋飾,很有藝術味。
除第二月台外,在第一月台的北端處,也有這樣的雕花鐵架。
相信大家都知道,台灣第一條鐵路是由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期間興建的,
同時也是清朝第一條以載客為目的的鐵路。當時的鐵路的路線是基隆到新竹,
雖然後來曾計畫延伸至台南,但最後並沒有實現。
1887年(清光緒13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獲得清廷准許自籌工款後,
同年4月在台北大稻埕開工。當時鐵路的鐵道,是由英國人馬德利所設計的,
所設計出的鐵道軌距3呎6吋(1,067mm),是這台灣第一條鐵路的鐵道規格。
1891年(光緒17年)的10月20日,當『雞籠至水返腳』段鐵路通車時,
在現在基隆火車站現址的北方,就是在現在基隆的安樂市場,
設置了『雞籠火車碼頭』。雞籠與水返腳,分別是基隆與汐止的舊地名。
1893年(光緒19年)10月20日,基隆至臺北間鐵路完工。
在日治時期的第二代基隆火車站,推估是於民國前17~13年
(明治28~32年,西元1895~1899年)之間興建的,
車站站體為木造建築,屋頂使用日本文化瓦,面積為56坪。
後因日本人在基隆進行『市區改正』計劃,於是將基隆火車站遷至目前的現址。
附有鐘塔的第三代基隆火車站,就這樣在西元1908年10月30日興建完成。
第三代基隆火車站的車站站體,為磚造建築,
與同時期興建的新竹站、臺中站同為文藝復興式建築。
在上篇文章中,那張基隆舊火車站即是第三代基隆火車站,
大家可以去看看。台灣光復後,基隆火車站因為站房老舊,
使用空間也不夠。於是在民國54年3月拆除重建,
民國56年1月23日改建完成,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基隆火車站。
第四代基隆火車站,面積共計2093平方公尺。火車站站體由木磚房屋,
變為現在的鋼筋水泥三層樓建築物,橫跨基隆市仁愛與中山二區之間。
基隆火車站為台鐵西部幹線之始發站,同時也是終點站。
本篇文章大家看到的施工畫面,是第四代基隆火車站拆除工程。
從今年開始直到民國102年底,將陸續展開基隆新火車站興建工程,
完工後的新火車站,將會是第五代的基隆火車站。
根據相關單位的說明,為提昇基隆火車站區及基隆港區的開發利用,
創造鐵、公路及客輪轉運中心的新契機,未來的基隆火車站,
將與相鄰的基隆港西一、二、三號碼頭連成一氣,
規劃成為交通、商辦及住宅等多功能之轉運中心。
第五代的基隆火車站,外形配合基隆當地特色(雞籠),
將設計成有流線屋頂和透明竹籠式外牆。為了配合這項工程,
基隆火車站於今年的4月18日起,
將進站的火車切換到臨時軌道及月台運行,原本的第二月台就這樣停用了。
未來第五代的基隆火車站,預定僅停靠區間車與區間快車,
所有目前還有開到基隆的對號列車班次,將全部移往七堵火車站發車。
此舉將會變成要搭長程火車的基隆市民,必須從市區先搭車到七堵,
或是先坐區間車到七堵換車,才能展開南下的旅程。
本篇文章從近兩百張的照片中,挑出64張圖片,分成上下兩篇來介紹。
希望能為即將看不到的第四代基隆火車站,留下最後的影像記錄外,
也能讓大家能夠了解,基隆火車站的古往今昔。
《基隆旅遊景點》台灣鐵路第一站『基隆火車站』的古往今昔(上)的介紹,
就到此結束。本篇文章也將同步發表在,FB裡的『基隆旅遊』粉絲團中,
粉絲團是我成立的,歡迎有FB帳號的朋友點讚加入,
粉絲團將會有相關基隆旅遊的訊息,提供給大家分享,等您喔!^_^
日治時期的基隆火車站
「基隆港邊的鐵枝路下,有一個下港來的老阿伯……」
如果說,要替基隆港邊的鐵道找首代表歌曲,
相信不少人會記起這首林強所唱的〈黑輪伯仔〉。
在鏗鏗鏘鏘的鋼鐵敲響聲中,基隆港邊鐵道的港都風情,
就這樣浮上人們眼前。
林強-黑輪伯仔
Billy的啐啐唸
1.感謝大家支持我發起的活動,讓活動從29日下午開始,以一星期的時間,
達到第一波3000人的目標,迫使相關單位開始對這件事有所表態。
2.原本只是對文化保存有興趣,卻不是一位鐵道迷的我,
由此活動開始接觸了台灣鐵道文化,希望是一個好的開始。
3.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粽子記得別太過量喔!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