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在8月7日星期三的下午兩點,
在老大公廟開完龕門後,基隆中元祭的第一波開潮就結束。
剩下的祭祀科儀,從8月17日起至8月21日,
進入第二波的高潮,那時將會是天天有節目、天天有看頭。
因此在開完龕門寫完分享文後,就剩空檔在8月8日星期四晚上,
帶小孩去搭台馬輪到馬祖渡假去。此行的馬祖行,
在東莒住了一晚,東引住了兩晚,直到8月12日星期一才回到基隆,
這趟的馬祖行,未來也會寫篇分享文。
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水舞慶中元』用光說故事水舞表演,測試夜的第一噴。
在去馬祖渡假的這段期間,在基隆的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8月10日星期六早上10點,有舉行一場非宗親會主導的祭祀,
『異國靈情』主要是祭祀在當年清法戰爭中,
在大沙灣搶灘之役陣亡的法國軍人,他們被安葬在園區內的法國公墓裡。
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L字母的燈柱,正好在水舞區中央,破壞了舞台的完整性。
對『異國靈情』有興趣的人,可以看我在2011基隆中元祭寫的分享文。
事實上我對這項活動不是很認同,因為我們是被侵略的一方,
如果連他們都要祭祀,那在基隆要祭祀的人可多了,
如在西岸碼頭那裡的『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從日治時代,修築基隆港的過程可謂艱辛萬分,有許多工人因公殉職,
於是在基隆港西岸的三、四號碼頭附近山坡上,
興建一座建港殉職紀念碑,紀念碑述說著先民創建港區的辛血汗歷史。
此外,那附近還有座『清法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
是紀念清法戰爭犧牲的先民烈士。
因此如果連他們,都被遺忘沒祭祀的話,那除傳統宗親會的祭典科儀外,
實在不應該把『異國靈情』列入,基隆中元祭的正式祭典科儀裡,
應該淡化讓它成為基隆大沙灣地區,
該地居民自己的一項祭典活動就好,否則真的會祭祀不完。
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18日早上在主普壇前豎起燈篙。
當從東引回到基隆,就被好友叫去基隆的海洋廣場探班,
看他在海洋廣場上搭起的水池,準備在8月16日星期五的晚上7點,
『水舞慶中元』開幕式中,
上演一段以『用光說故事』來敘述中元祭源由的水舞秀。
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18日早上在慶安宮前豎起燈篙。
那是將傳統節慶結合高科技,在海洋廣場絢麗的燈光及音樂中,
進行聲光結合的水舞秀。水柱在七彩燈光照射下,隨著音樂變化,
展現不同的噴灑花樣,同時搭配投影技術,
將中元祭的故事以影片的方式投射在水幕上,
影像經過水的折射,呈現出3D電影的效果。
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18日晚上在主普壇開燈放彩前施行法事灑淨。
這樣利用水舞技術,來敘述基隆中元祭的源由,讓民眾從活動中,
了解中元祭的意義,這是過去基隆中元祭所沒有過的。
在台灣傳統文化活動中,以這樣的方式表現,在北部應該是第一次,
之前是在高雄內門的宋江陣活動出現過。
這次基隆中元祭水舞的表演,從8月16日啟動後,一連10天直至25日,
每天晚上7點半到10點,每隔30分鐘就有一場長達近5分鐘水舞秀。
另外10點那場水幕投射,將播放基隆名人謝志煌先生,
所拍攝的『您不能錯過的城市』。
當看到這篇文章,如果你們還沒看過今年基隆中元祭,
『用光說故事』水舞表演的人,請把握最後幾天趕緊去看表演,機會很難得。
也由於從正式表演前,就有不斷的了解整個籌備的過程,
因此知道這次水舞能夠完美演出,可說是讓宗親會花了不少心血才達成的。
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18日晚上在主普壇開燈放彩前的夜光龍。
從去年下半年,就知道今年中元祭會有水舞表演。只是當時的規劃,
預定是在基隆港內的海面上,搭起浮台進行表演。
因為基隆港海水的潮差不到1公尺,是全台最適合進行海上水舞秀的城市,
只可惜基隆港的海水污染太嚴重,海水有點臭。
為了避免水舞噴起惡臭的海水,隨著風勢彌漫在海洋廣場上,
因此只好把計劃做修正,把水舞移到岸上。另外基隆海洋廣場上的木棧道,
負重無法承受400公斤水舞表演用的水池重量,在多次與市府的協調下,
拆除部份的木棧木板後,施工加強樑柱的支撐力來解決負重問題。
當水舞的水池搭配好了以後,發現整個海洋廣場周遭無消防栓引水,
只好雇用民間水車,以一台10噸的水量,戴水來灌需要80噸水量的水池。
因為水舞表演會耗掉不少水,於是又找人搭設水管從遠方接水到水池那裡,
光是要解決水的問題,表演前就花了好幾天。
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18日晚上在主普壇開燈放彩。
由於有不斷的探班去關心狀況,所以在8月15日的凌晨2點,
水舞在水灌滿之後的第一次試噴,我有在現場拍下畫面,
見證了今年中元祭水舞表演的籌備辛酸。雖說如此,
但整個水舞的表演,還是有美中不足之處。
由於海洋廣場上,原本就有『Keelung』英文字母排列的霓虹燈燈座,
其中的L字母的燈柱,正好在水舞區中央,破壞了舞台的完整性。
原本有希望基隆市府能夠暫時移走該字母,等活動結束後再裝回去,
但基隆市府就是堅持不肯移走,讓大家拍照的畫面都......。
另外在8月16日晚上7點的水舞啟動典禮,雖然我當晚在台北沒參加,
但回到基隆後,就聽到很多人在談典禮上,因為基隆副市長致詞過久,
跟民眾對罵,造成典禮的不好插曲,詳細內容大家可以看
8月16日晚上7點的水舞啟動典禮後,基隆中元祭在17日星期六早上,
進行 『送燈獻敬』這項祭典科儀。
『送燈獻敬』是由基隆慶安宮延請道士,以三人為一組,由鼓吹陪同,
前往各姓氏宗親會會館、主普委員、爐主家中,贈送主普燈。
主普燈為白色的布製燈籠,燈上書寫「某姓主普」、「廣讚中元」等字樣。
各宗親會執事,應在家中備妥香案迎接,由道士誦經為其祈福。此祭典科儀,
我只有在2011年跟拍過一次,因為要前往的地點不少,所以只跟拍幾處而已。
接著就是基隆中元祭的祭典科儀,也就是昨天18日星期天的早上,
在主普壇前與慶安宮前進行『豎燈篙』。道教祭儀中,
豎燈篙用以招請天界諸神與冥界鬼魂前來,接受供養。
所立燈篙須擇選高直而堅硬的青竹,削去竹枝,留下竿尾,
俗稱為『透腳青』,象徵有始有終,閩南語所謂『有好尾』。
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主普壇開燈放彩後,基隆市議會黃景泰議長致詞。
燈篙上懸掛『天燈』、『地燈』,垂掛布幡,幡上靳寫符咒,
書寫坐鎮之神祇名諱。所懸掛燈籠則用斗笠覆蓋,
燈篙底部以草蓆或竹篾覆蓋,並安置紙糊神將鎮守,
藉以保持燈篙潔淨。燈篙前設有七盞燈火,
俗稱『七星燈』,用以照引孤魂,前來享受民間普渡祭品。
所豎的燈篙越高,則代表招引範圍越廣,為免祭品不足供養,
反招鬼靈作祟,所以燈篙一般到十二台尺上下,不超過廟簷為限。
因為前一晚我跟台北的朋友去東北角夜遊,
因此等睡起來時已經結束儀式,所以只有拍兩處豎好燈篙的情形。
至於晚上7點在主普壇的祭典科儀『開燈放彩』,我則有全程參與。
整個儀式是先由道士在主普壇施行法事灑淨後,
由主普謝氏宗親會執事代表、爐主等人與地方首長,
聚集在主普壇前點亮主普壇燈火。象徵引導好兄弟前來,接受普度供養。
基隆主普壇於清代時,皆臨時搭建於當地『新店』、
『草店尾』或媽祖宮廟埕等處,而後以木料固定搭建於高砂公園。
1929年,以水泥興建主普壇建築於忠四路,今中山高速公路出口處。
1971年遷建於中正公園,1974年落成使用,
初命名為『文化館』,後又改稱『民俗文物館』。
基隆主普壇主體建築共分三棟。每年農曆七月前,輪值主普宗親會,
便會發包僱工裝飾,高懸主普字姓,並標明『金雞貂石』四字,
裝設電動花燈,整棟建築滿布五光十色的燈火,
為基隆市區中元祭最具代表性的一景。
主普壇上的『金雞貂石』四字,是源自於清代以迄日治時期,
參加基隆中元祭的地區,是包含金包里堡、基隆堡、
三貂堡、石碇堡等地〈清代基隆廳轄區〉,
這些地方合稱為『金雞貂石』,大體包含現在以下的區域:
『金』金包里堡:新北市金山區、萬里區。『鷄』基隆堡:基隆市中山區、
信義區、中正區、仁愛區、安樂區,新北市瑞芳區部份區域。
『貂』三貂堡:新北市平溪區、雙溪區、貢寮區。
『石』石碇堡:新北市瑞芳區大部、汐止區、石碇區,基隆市七堵區、暖暖區。
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主普壇開燈放彩後的太鼓表演。
現在除了基隆本地外,表面上看起來『金雞貂石』其他地方,
好像都已經沒有參與基隆中元祭的活動。但事實上,在宗親會部份,
還是有邀請其他地區的同宗一起來參與,
這項的傳統依然還是存在,只是已經沒那麼明顯而已。
今年基隆中元祭,在謝氏宗親會的努力下,目前所展現出來的成果,
有很多地方都有比往年精彩。不止是在水舞秀的部份,
在主普壇的『開燈放彩』,所邀請的表演團體,也有一定的水準,
像是夜光龍、太鼓表演等,都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接下來的基隆中元祭,即將進入最高潮的祭典科儀,
分別是今天的『迎斗燈』遊行,明天的市區『迎水燈頭』遊行,
及在放海巷的『施放水燈頭』。
後天在主普壇的『普施大典』與『補孤 跳鍾馗』,
歡迎大家一前前往參加,這一年一度基隆最大的傳統盛事。
七月中元節最具傳統的 - 2013基隆中元祭『水舞秀‧開燈放彩』
的介紹,就到此結束。本篇文章也將同步發表在,
FB裡的『基隆旅遊』粉絲團中,粉絲團是我成立的,
歡迎有FB帳號的朋友點讚加入,
粉絲團將會有相關的基隆旅遊資訊,分享給大家,等您喔!^_^
Billy的啐啐唸
大家如果想認識我,可以在Facebook把Billy Lo加入到你們的好友裡,
只要不是在家網路創業的帳號,基本上我都會同意^_^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