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後的台中市清水區,位於台中市西部清水平原,大肚山台地西北麓,
大甲溪南岸,西臨臺灣海峽。小時候沒有高速公路,
過年阿爸都會開車走縱貫線(台一線),從台北回南部嘉義阿爸的老家過年,
從那時我開始對『清水』這個地方有了印象。
整個大台中地區,以山線的台中、豐原一帶較為繁榮,
因為火車主要對號快車都以山線為主,加上國道一高速公路有行經那裡。
直到自己買了車,國道三高速公路也開通,
就開始比較有去清水,對清水這地方從知道變認識。
使前文化在清水,是距今約3500年至4000年,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牛罵頭文化。在漢人大量移入前,
原為拍瀑拉族Gomach社的聚居地,現今清水的西社社區一帶,
舊稱『社口』,就是當時拍瀑拉族的出入口,
也是清水的舊地名-牛罵頭,便是藉Gomach的音譯而來。
清康熙年間,清水尚屬未開發的不毛之地,
雍正年間已有漢人大規模的湧入清水地區並向平埔族租地墾殖,
並有官軍在今日的營盤巷駐防。到乾隆年間,
才逐漸發展成為市集,發展成為中部的稻米和山產的集散地。
在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之前,清水的政商中心集中於大街路一帶,
早期的大街路相當繁華,如帽席檢查所、郵便局、電火局、
自來水廠、消費市場、輕便車站等,著名的杏花天酒家、
朝鮮樓亦座落於此,由此可窺見當時大街路的榮景。
雖然後來的大甲郡役所已遷往新闢建的陸軍路(今台1線中山路),
總督府也有意計畫將政商機關陸續遷往陸軍路,但總體而言,
大街路的繁華一直維持到中部大地震為止。
新竹和台中大地震後,台灣總督府對台灣中部展開全面性都市更新。
而清水的都市重建計劃採棋盤式街道,在政商機關陸續遷往陸軍路後,
也宣告清水的重心正式西移,時至今日,
中山路、光復街、新興路一帶仍是清水最繁華熱鬧的地段。
昭和16年(1941年),台灣總督府已擬定計畫將大甲
、清水、沙鹿、梧棲、龍井合併為台中州第三個州轄市-新高市。
而新高港(今臺中港)更早在昭和十四年就已開工修建,
但因為太平洋戰爭所導致的資金不足,短短5年,
已完成總工程的60%進度的新高港修築計畫,
在昭和十九年正式停工,新高市的設置計劃也告胎死腹中。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後,
將日治時期的郡改為縣、街改為鎮、庄改為鄉,
最初曾計畫將大甲郡改稱大甲縣,以延續新高市的建市計畫。
但終因這個計畫不切實際,故而被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所終止,
於是清水改為臺中縣大甲區「清水鎮」。
1950年,依據《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撤銷區署,
清水改稱臺中縣清水鎮。2010年12月25日,
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清水隨之改制為臺中市「清水區」。
因為本篇文章是介紹清水地方美食小吃,
所以先介紹『清水』這地方,讓大家認識。
事實上,我每次到清水吃東西,
首選並不是本篇文章介紹的王塔米糕。而是在距離王塔米糕不算遠,
在清水中山路上的『板凳肉圓』,
也稱『清水蔡家肉圓』或『白頭蔡肉圓』。只是每次都排太長,
小孩不願意等,因此好久沒吃到,也沒拍照可以分享。
雖然本篇介紹的清水王塔米糕也要排隊,
但排隊的程度小孩還能接受。這家王塔米糕,
已經是賣到要有自家專屬的停車場供食客停車,
否則一定會造成附近巷道違規停車嚴重。停車場約可停20輛左右的小客車,
但每次去停都是停到近滿狀況,就知道他們的生意如何?
清水的王塔米糕,是屬於筒仔米糕。雖然基隆與台灣各地很多地方,
都有在賣筒仔米糕,但吃起來的口感,
清水王塔的米糕的確有它的獨特之處。
堅持懷舊的古早味,炊蒸出的米糕不但香Q,還
融合有台灣海線風味,難怪王塔米糕生意會那麼好。
根據王塔米糕的粉絲頁,有說到王塔的筒仔米糕有全省獨有的做法,
蒸的香Q的糥米,裡面是滷的噴香的肉片和鮮美的蚵乾,
尤其是淋在上頭的祖傳醬料,和米糕的美味融合在一起,
口味更是獨特,讓人一吃再吃,口耳相傳,成為台灣著名小吃。
發明這種米糕做法的就是王塔先生,早年他是一位木匠,
雖然當時台灣普遍貧窮,能吃到一碗白米飯,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可是王塔天生就對美食有著獨到天份,他在別的地方看到有人在賣米糕,
但卻只是簡單把糥米加上普通的龍眼乾而已。
他不禁想著如果把糥米做成鹹的口味,當成正餐,一定味道更好,
於是王塔開始著手研究,剛好老婆娘家就是在賣陶器,
家裡很多小陶罐,他把生糥米泡水後,然後加入醬油和蒜頭拌炒,
原本平凡無奇的糥米,馬上香味四溢。
為了讓糥米原味不走失,鎖住香味,王搭把伴炒好的糥米放在小陶罐,
裡面再加上豬肉和蚵乾,肉的香味和蚵乾的鮮甜,
讓糥米變的Q軟綿密、美味大大提昇。可是王塔覺得還不夠,因此,
他再用糥米磨成米漿做成米辣椒、滷汁熬成醬料,
最後淋在蒸好的米糕上面,三種口感層次,風味奇佳、齒頰生香。
除了米糕好吃,王塔米糕的老闆對於飲食的訴求美味、健康,
在湯品的部份也花費了相當的苦心下去研究加以調整,
以天然的食材下去提煉自然的甘甜風味,絕不添加任何化學添加物,
以上等里肌肉、鮮蛤、紅蘿蔔、蘋果、甘蔗等鮮味蔬果,
拿來做肉羹湯和餛飩湯,與米糕塔配,再合適不過。
儘管時光過了七十餘年,王塔米糕也從一間不起眼的小攤子,
變成人潮絡繹不絕的排隊名店,成為清水小鎮的代名詞,
可是對米糕的傳統做法,王塔第三代還是堅持當年的傳承,
讓王塔米糕繼續飄香下去。聽說目前許多在外經營所謂的
『清水筒仔米糕』,都是王塔米糕培養出來的師傅。
王塔米糕除有也賣筒仔米糕外,還有肉羹與餛飩湯/麵、貢丸、金針排骨、
苦瓜排骨湯與乾麵等,另外還有燙青菜、滷蛋、抄手及油豆腐。
文章圖片這次,我按照習慣是點兩粒筒仔米糕加滷蛋加貢丸湯,
其他人則點了乾麵、餛飩麵、油豆腐。
王塔米糕使用的糯米,是屏東圓糯米。
佐料則是以瘦肉、肥肉、蚵干、蝦米為主,以蛤湯做高湯,
於鋁筒的筒底,墊上兩塊五花肉,然後再放入浸泡一晚的糯米和佐料,
最後放入大蒸籠裡蒸熟。蒸熟須經一個鐘頭,
等有客人點購時,再用刀子將米糕刮出。
米糕Q而不膩,香氣四溢,上面澆上一層滷湯醬後,風味極佳。
蒸熟透的圓糯米配上滷肥肉片,吃起來口感不錯。最特別的是,
還有一種海鮮的味道,因為肉片下面,有顆被蒸乾的蚵仔,
那蚵乾鮮味在米飯裡,默默散開,讓個人覺得是口味相當特別。
手工油豆腐是王塔米糕的另一樣人氣小品,油豆腐內包新鮮的肉餡,
再搭配特製魯汁下去魯。這樣有包肉餡的油豆腐,
雖然讓口感增加了不少,但我個人吃起來,覺得沒有有什麼特別之處,
沒有像米糕一樣,讓我會吃了以後,有特別的好感。
王塔米糕的貢丸湯,貢丸吃起來雖然不會像坊間很多賣的貢丸,
吃起來會粉粉的,但是跟以貢丸聞名的新竹貢丸來比,
當然是新竹貢丸吃起來較飽滿肉汁,且有彈牙的口感。
雖然無法與新竹貢丸比,但吃起來的口感,已經算是不錯。
至於其他的東西,像餛飩麵與乾麵,因為我去王塔米糕不會吃,
所以無法做說明。美食真的因人而異,兒子像我一樣是米飯族的,
所以吃米糕會吃的津津有味。反觀女兒,
就跟她媽一樣是屬麵食族的,
就算是跟她說米糕好好吃喔!她還是會點麵來吃。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相傳在蘇東坡的《仇池筆記》中,
就已經有筒仔米糕的記載,但當時的名稱為『盤游飯』。
筒仔米糕在早期農業時代是以竹筒當成盛具,
但後來多以小鐵筒為主,現在台灣甚至有店家直接以免洗紙杯製作。
雖然筒仔米糕與竹筒飯都以小竹筒當成盛具,但口感差異極大。
製作筒仔米糕時,先將糯米與香菇、紅蔥頭、醬油、鹽、酒、油等一起炒香,
然後再將切片滷蛋、肉片或是肉燥放入小筒子中,再放入炒過的糯米料,
之後再蒸。等熟了之後,倒扣於盤上,淋上甜醬及香菜,就成了筒仔米糕。
說到筒仔米糕製作時,是先將將糯米與佐料一起炒香,
就讓我想到日前在網路看到有人在問,鹹米糕跟油飯到底有何差別呢?
鹹米糕與油飯差別在鹹米糕都是用蒜爆香然而油飯是加薑與麻油爆香,
鹹米糕是糯米放蒸熟後,加入上一般魯肉醬汁,
如所謂的筒仔米糕,例如嘉義米糕、清水筒仔米糕。
而油飯是糯米飯蒸熟後加入(薑、麻油爆香混合蝦米、魷魚、香菇、
豬肉等配料)攪拌均勻,然而各家業者做法略有不同,成本比米糕略高。
但不管是米糕還是油飯,因為都是屬於米食,所以兩者我都愛,
也因為我偏愛米食,所以當寫到米食類的美食文章時,
我個人的評價都會寫的比較好。
台中特色地方美食小吃
清水王塔米糕店
地址:台中市清水區中興街30~1號
電話:(04) 2622-3299
時間:早上09:30~晚上08:30(除夕公休)
官方粉絲團:王塔米糕店
清水王塔米糕店 在這裡
Billy的啐啐唸
大家如果想認識我,可以在Facebook把Billy Lo加入到你們的好友裡,
只要不是在家網路創業的帳號,基本上我都會同意^_^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