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的2010年馬祖文化節,除了金媽祖市南北竿遶境是重頭戲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節目,就是廟會不可少的民間傳統劇曲表演。
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全台各地廟宇大都會聘請劇團演戲,
恭祝媽祖「聖誕千秋」。同時也感謝神明庇佑民眾一年平安順事。
這次金媽祖活動,連江縣政府文化局,特別邀請知名的傳統藝術表演團體,
『國光劇團』跨越台灣海峽至馬祖,
在北竿芹壁村天后宮前進行四天六場的演戲酬神。
這次國光劇團除了在北竿演出外,在五月十日也在馬祖的行政、
經濟中心南竿鄉的介壽堂進行兩場演出。
連江縣政府文化局,這次結合了農曆媽祖誕辰的民間祭典活動,
讓馬祖民眾也能欣賞到國家級團隊的精緻劇場藝術。
這次國光劇團在馬祖的表演,是在五月六日早上進行完祭祀大典後,
下午兩點由連江縣縣長楊綏生親自主持演戲酬神開演儀式。
整個開演儀式除了縣長致詞外,當然少不了馬祖北竿鄉周瑞國鄉長的致詞。
致詞後由連江縣楊縣長致贈加菜金給『國光劇團』。
『國光劇團』也由團長陳兆虎先生,回贈紀念品給楊縣長。
在雙方互贈紀念品後,即進行「跳加官」表演。
在國劇在正式演唱以前,基本上都會先表演一套舞蹈叫作「跳加官」。
跳加官是把大型的「天官賜福」簡化而來的,原來由福、祿、壽三位星君一起表演。
跳加官卻祇由祿星上場,祿星也叫作天官。在這套舞蹈將要結束的時候,
舞蹈者拿起預先放在桌上的一卷畫軸向觀眾展示。
畫軸上面有字,以前多半寫著「指日高陞」、「加官晉爵」等吉祥成語,
向觀眾賜福祝賀。舞者臉上戴著面具叫作「加官臉子」拿著的畫軸叫「加官條子」。
跳加官,僅有動作並無口白,所謂「加官」乃取「加官晉祿」職位高昇的意涵,
扮演天官賜福,象徵吉祥、平安、富貴。
「跳加官」的由來,傳說是在唐朝時,有一年的元旦,皇宮內慶祝新春大作戲場
以娛樂百官,宰相狄仁傑粉墨登場參加演出,因怕群臣恥笑,
於是穿著大紅的朝服,戴起面具即興表演。
北管扮仙戲、布袋戲、歌仔戲演出跳加官,俗稱「踏棚」;
由於戲劇的演出主要是為了敬神、祈福。
跳加官的時候,所有演員一律不准出聲,以免招惹凶神惡煞,
直到跳加官完畢,正戲開鑼後,才能出聲說話。
另外還有個傳說,事實上這個「跳加官」的人物是大有來頭的。
唐明皇的宰相李林甫,口蜜腹劍,滿朝文武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唐明皇宴請群臣,一起欣賞教坊優伶的表演,在場的一些文武大臣,
想乘此機會戲弄一下李林甫,便奏說李宰相「精於梨園」。
明皇一聽,甚為高興,即命李林甫當場作戲。李林甫只會阿諛奉承,
哪會演戲?但君命難違,只得戴上面具,亂舞一番。
並且展示一些吉祥喜慶的條幅,來討明皇的歡心。果然,明皇看了很是高興,
便下口諭,今後凡有演唱活動,均要演出這個節目。
於是,「跳加官」就這麼一代代地傳下來了。
而「跳加官」表演的步法是遵循傳說中的慶典典故,
像是裡頭向左右四方拜手的動作,就是在向文武百官祝賀,
與大家一同沾沾喜氣;步法中並不時向天仰笑,表達出歡喜之意。
「跳加官」是為祿星,在民間又被稱呼為天官、喜神、財神,
代表著財富與祈福,以天官賜福的形式為活動祈福,
「跳加官」也同時為民眾送上祝賀之意,並發送喜糖,
讓在場民眾感受民俗文化所帶來的祝福。
說完了「跳加官」我們來說一下這次表演的國劇。
現在我們所稱的國劇,事實上應該稱為「京劇」。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徽調)、漢劇(楚調)、昆曲、秦腔、京腔,
並受到民間俗曲的影響,可說是聚百家表演藝術於一堂,而發揚光大之。
京劇約於清光緒年間(一說道光年間)形成於北京,迄今約有二百年。
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黃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
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黃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
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黃班接踵去上海,
因京班所唱皮黃更為動聽,遂稱之為"京調",以示區別。
其後因上海梨園整個被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京皮黃為"京戲"。
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北京改名北平,京劇改稱"平劇"。
京劇自形成至今,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 約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清光緒六年(1880)左右,
為京劇孕育形成期。
(二) 約自光緒六年(1880)至民國六年(1917)左右,為京劇發展成熟期。
(三) 自民國六年(1917)左右起,京劇發展趨於鼎盛,
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才因日本侵華關係,由盛而衰。
(四) 自民國二十七年(1938)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左右,
由於抗日和國共之爭影響,產生盛衰的不同情況 。
(五) 1942至1967年間,共產黨為了讓政治口號、思想,廣泛、
深入各地,將京劇改革,使京劇有了一段特殊的發展。
(六) 自民國七十八年(1989)起,兩岸逐漸展開的文化交流活動,
帶動了平(京)劇的新發展。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