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的牌樓厝 由於立面建造時間的不同或是經過改建
立面的裝修的材料包括清水磚 洗石子 面磚 水泥粉光等
材料之間的組搭 呈現了時間演變的痕跡
整個剝皮寮分成鄉土教育中心 也就是從一開始的第一篇到現在的第七篇所介紹的 是屬於台北市教育局管轄
真正的剝皮寮歷史介紹是在這裡 所以我才會以那麼多篇幅來報導這個地方 讓大家能真的明白剝皮寮
而在鄉土教育中心隔壁的剝皮寮歷史區 是由台北市教育局文化局管轄 由於有配合電影的拍攝
所以有些已經與實際有所不同 因此未來在剝皮寮歷史區的介紹 我就不會像鄉土教育中心一樣介紹那麼仔細
在進入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的大廳 抬頭可以看到透明玻璃的屋頂 配合照明設備 整體感覺還ok
但是頭低下來後 看到老松國小的新建築與剝皮寮的舊舊建築 讓整個畫面變的很不協調
整個萬華剝皮寮 -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 完結篇 ) 將不再介紹室內展示部份 而將介紹戶外的景觀
鄉土教育中心有個透明電梯 方便殘障人士上下樓
這是在第一次去教育中心時拍的 當時是星期六的早上10點多 整個中庭沒有什麼人
不管你是要攝影或寫生 都可以很輕鬆自在
這是第二次去的時候 是星期日的下午 這時候人就很多了
星期日的下午 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員 把一些早期的一些童玩拿出來給小朋友玩 不知道這是否是常態
這是怎麼遊戲 我告訴大家 我不知道 但是這小妹妹玩的還不錯 我在旁邊看很久 雖然她不是正妹
小小朋友要如何玩 當然是父母陪著玩 多美的親子畫面
這個小妹妹也厲害 但是大家一定很奇怪 我兒子女兒呢 當然只能在旁邊看 因為他們老爸一樣都不會
剝皮寮這一陣子 變成熱愛繪畫與攝影的人士 創作的題材
每個人的用心的以手上的筆 畫出心中的剝皮寮
教育中心的員工在跟遊客說明剝皮寮的故事 遊客阿 遊客 你們好勇敢 要跟講解的阿伯一樣戴口罩阿
這裡幾個背相機的人士 聚集在這裡看什麼 喔
原來這個碑文是有典故的 至於怎麼典故 因為我太專心拍照了 忘記看解說
來個碑文特寫 讓你們看清楚
哇 怎麼那麼多人在那拍照 可能有正妹喔 靠 怎麼在拍玻璃 而且還那麼專心
原來是有老師帶隊 在教導他們如何拍照 學員還真的都很用心 星期日沒去玩 在這學東西 精神可佳
那我也來拍一張 看合不合格 哇 有鬼影 小倩來了 我要溜了
溜到玻璃後面 這裡就可以看到牆面是有歲月的痕跡 原來政府只做表面工夫 正面都弄的很乾淨
背後都不管 我反而喜歡背後的感覺 歷史就是歷史 剝皮寮大家就是衝著是歷史而來
幹什麼要把歷史的歲月擦拭 也許官員唸書唸的比我多 有他們的道理
從欄杆望過去 可以看到後面的古厝
教育中心的二樓 有些地方可以看到殘簷破壁
旁邊有個小房間 不用我說 你們應該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你們要去上嗎
從教育中心的二樓這裡 看過去的大數那裡 就是剝皮寮的歷史區
在整個鄉土教育中心裡 仔細一點 都可以拍到類似具有古早味的照片
為何我會說要仔細找古早味 你們看這畫面 多乾淨阿 難道這跟台北的南門 東門一樣彷古建築嗎
我在想 如果剝皮寮都弄成跟上圖一樣 那來的意義就不大了 因為要看的是原貌
這牆是刻什麼東西 不好意思 看不大清楚 無法告訴你們
在剝皮寮的鄉土教育中心裡的一些牆壁 可以看到一些植物的生命力 它們可以這樣生存
也可以這樣生存 它們的生命力 真的讓我配服 讓我想起王夢麟的那首 小草
最後一張 我是在鄉土教育中心外的騎樓 走著走著 我看到窗戶內是我之前介紹的阿公的一天的展示間
我就順手隔著玻璃把桌子上的茶具拍下來 因為我覺得還不錯 就把它擺上來
萬華剝皮寮 -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的介紹 正式在這裡結束 感謝大家有耐心的看完我這七篇
我總共用了194張的照片來介紹 因為我覺得這裡以在台北市來說 真的值得大家來看看
後面我會介紹剝皮寮的歷史區 我預定2~3篇就會結束 不會像教育中心這樣介紹的這麼完整
因為那裡有太多不是歷史的原貌 而是電影的場景 好像在逛中影文化城 沒有必要介紹那麼多
如果喜歡此篇文章 麻煩花個兩秒中 按個鈕推薦一下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