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篇還未進入主題前,先來說明一下這次四腳亭砲台的文章配置方式。
由於四腳亭砲台面積很大外,包括上下山的路也有所不同,
因此全程拍了好幾百張的照片,最後精選出160張圖片分成五篇文章來寫。
這五篇文章分別為:前言篇、前進砲台篇、砲台環境篇、砲台歷史篇與下山篇。
四腳亭砲台 - 在往砲陣地的運砲坡道旁有廁所的蹤跡。
由於文章的文字內容,是依照上述所規劃的五大單元來進行,
所以與圖片並沒有對照關係,因此形成圖與文各成一格。
而圖片部份則是依照前進順序排列,但由於沒有圖文對照,
怕大家不知道所看到的圖片為砲台內的那部份,所以在每個區域圖片前,
都會有砲台現場解說牌的圖片,這樣你們就能對照了解所看到圖片的內容為何。
四腳亭砲台 - 由此進入即到高砲台砲座區。
五篇160張圖片順序是從基隆進砲台開始,
包括整個四腳亭砲台的上下層環境,最後到下山至瑞芳的路程。
因此看完了這五篇文章圖片後,也等於你們完整走過一趟四腳亭砲台。
如果你們覺得我的內文寫的很硬,
那就光看圖片也行,因為有現場解說牌的圖片在做介紹。
現在就進入本篇文章的內容,來介紹四腳亭砲台的環境。
接續上篇四腳亭砲台介紹,最後說到的『監守衛舍、雙門柱』。
當再走下去,就會看砲台的水利設施,這些設施分成排水與儲水兩種。
四腳亭砲台不論是露天營舍,抑是隱於山勢之中,
形制、規格都近似於基隆市大武崙、槓子寮兩砲台,
尤以露天營舍均有地基墊高,有排水孔的規制。
而這些排水孔所排出來的水,都會流到『排水陰井』後再排出。
排水陰井為完整石砌構造,將匯流的雨水泥沙予以沉澱截除,
避免出水口淤積堵塞。從砲台排水管路來看,
日本人在砲台設計興建時,有把北台灣多雨潮濕的氣候因素考慮進去,
因為這樣才能保持室內及砲座的乾燥。
更重要的是順著管路而走,
會發現所有的管路分成了污水管路與雨水回收管路,兩者是分開的,
避免飲用水被污水污染。而雨水回收管路所收集來的水源,
會先流到砲台的儲水所,再流入水井內做儲存。
儲水所是水井的淨水設備,採混凝土構造,分成三層。
儲水所淨水的方式,是將水源先經由初沉槽後,再經由濾水槽及淨水槽,
而後流至水井內儲存使用。各種沉澱、濾水與淨水等功能,
與現代淨水槽設備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見當時日本人對飲用水的衛生相當的重視。
而儲存平時駐軍生活飲用水的水井,
為圓拱形的混凝土建築構造,儲水量約為8萬公升。
四腳亭砲台的水井口,有保留半圓形石蓋板1/2圓一片與1/4圓兩片。
石蓋板留有固定手壓式筒螺栓鐵件,水泥地坪清晰可見,
石板依太陽放射狀鋪設圖案,有日本太陽旗精神的意象。
而四腳亭砲台水井的水,是來自於儲水所,
儲水所的水是從砲台附近找到的水源引入的。
在水井等儲水設備後的左側,會看到一棟已經無屋頂的紅磚屋,
那是彈廠、裝藥調製所與炸藥填實所。因為地面無支柱成排的石礎,
又位於砲具庫與掩蔽部附近。因此才知道紅磚屋,
是這三者共同使用的空間。紅磚屋的入口有兩處,
地面各做喇叭形開口的斜坡,供車輛出入使用。
為了防水與防火,磚牆外皮全用水泥粉刷,內面裸露平整的紅磚砌,
貼有木牆殘留的痕跡。紅磚屋三面外牆自窗台以上已毀,
僅留後牆一個窗洞及其上的兩皮弧拱砌,左側殘存山牆一片,
屋頂為『切妻造』;右側山牆僅剩牆基。
四腳亭砲台 - 兒子進入的是高砲台砲座區的砲側庫。
在紅磚屋的斜對面,有個叫『廁圊』的地方,什麼是廁圊?就是廁所啦!
還真咬文嚼字。廁所坐西南朝東北,入口在建物的兩端,
原為專砌的弧拱屋頂,但部份牆體已毀,
僅存七個十字通氣口的背牆,與部份地面設施。
四腳亭砲台 - 斜坡道是做為砲側庫與砲座之間的聯繫。
保存的設施,包括了八間方槽形糞坑的大便所,與一條溝式的小便池。
在便所後有掏糞口,牆後有一處單斜的集尿坑,
是由小便池以暗溝穿過大便所而連通的。
而廁所下方有用桶子來接排泄物,等排泄物滿了以後就到掉,
跟目前大家所常看到的流動廁所,有相同的設計概念。
而從整個廁所的規模來看,四腳亭砲台的廁所,
是目前現存日式砲台中規模最大的,可見當時駐守在此地的兵員之多。
在四腳亭砲台完整的走完一遍後,會發現砲台所有的廁所,
都與建物都有段距離,以日本人的民族個性來看,應該是有衛生上的考量。
在往砲陣地的路上也有廁所的蹤跡,應該是避免官兵隨地大小便。
這點與我在馬祖北竿當砲兵時有所不同,我所駐守的155榴砲,
是放在上方有掩體的固定砲陣地內。
在圓筒狀的砲陣地旁就是砲兵的寢室與廁所,
以當兵的經驗來看四腳亭砲台,會發現現代的砲陣地,
官兵上下砲陣地比較方便。
四腳亭砲台 - 高砲台砲座區共有十二個退凹弧拱形儲彈孔。
這可能跟火砲的演變有關,從現存的過去火砲來看,
因為它們的射角不夠廣與射程不夠遠,因此變成都要直接面對來敵方向。
而現在的火砲面因為射角夠廣、射程夠遠,所以在砲兵的部署上,
都退到第二線去,不再面向來敵方向直接硬碰硬,
這樣可以減少砲陣地被摧毀的機會。
以在馬祖的經驗,砲陣地都是躲在山後是看不到大陸河山,
開火時火砲的射角是採仰角射出,砲彈成拋物線射向敵方。
因為砲陣地不在敵人的視線內,所以官兵的住所可以在砲陣地旁。
也因此砲兵的觀測人員所在的觀側所,
與目前看到的這些古蹟砲台最大的不同處,就是不在一起。
以現代來說,設置在遠方砲兵前進觀測所,會先將敵人的方位,
用先進的通訊設備傳達到砲兵指揮所,
再經過指揮所的人員換算出火砲要打的射角後,
再傳到砲陣地後才開始射擊。可能以前的通訊比較不方便,
所以砲兵觀測所都在砲陣地旁,
因此很容易造成要死大家一起死的狀況發生。
四腳亭砲台 - 高砲台砲座區的觀測所。
在廁所前有片大草地,與砲台的『掩蔽部』對望。所謂掩蔽部簡單的說,
就是駐守官兵生活起居的地方。四腳亭砲台的掩蔽部共有兩處,
分別在西側的山頭與東北側的高砲台平行的後下方。
西側的山頭的掩蔽部,在上篇文章的後半段圖片有出現,
我只有拍攝外觀,所以並沒有掩蔽部內部照片。
而位在四腳亭砲台東北側,高砲台平行後下方的掩蔽部,
圖片會在下篇文章中出現。在那裡的掩蔽部,我就有在裡面進行拍攝。
下篇文章你們會看到掩蔽部,內外十幾張的圖片都是在那裡拍攝的,
從圖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裡面的狀況,
從這兩處洞窟式兵房的空間來看,可見當初官兵應該不少。
四腳亭砲台的掩蔽部,宛若洞窟隱藏於覆土之下,以防敵人的砲彈襲擊,
所以也叫『棲息掩蔽部』,是用來防止敵人砲彈造成損壞的掩護設施。
掩蔽部因為要能容納所有的駐守官方在內,
所以是四腳亭砲台中最大的拱券結構,由五間構成,
四間等長互通及一間稍短而三面封閉。
四腳亭砲台 - 從高砲台砲座區可以看到瑞芳市區,就可知道砲台所防衛的區域。
每間中開弧拱門洞,兩側各開一扇弧拱窗洞,
中門頂上另設橫長形通風窗一口,
腳壁兩側有轉折的長形通風口為主要特徵。腳壁及前後牆全用紅專砌造,
上架弧形的混凝土拱券,屋頂盡端有三十公分直徑的陶管排氣口,
方便空氣對流。會用陶管,應該是要防止氣候潮濕所造成的侵蝕。
腳壁近處兩列方形石礎,中有方形榫槽,為兵房通鋪床柱的礎石。
如果仔細觀察,會看到可能因為長時間的關係,
牆壁水泥中的碳酸鈣和地下水融合,從細縫中滴落形成的鐘乳石。
另外兩處的掩蔽部前方都有小型廣場,應該是做為官兵的集合場。
從快100年前的日本人所建造的砲台營舍來看,
日本人把軍隊的士兵當做「寶」,
反觀台灣政府則是把軍隊的士兵當成「X」。當初在馬祖當兵時,
寢室那有什麼排水設施,冬天一到到處在滴水,綿被都是濕的,
所以長時間下來會容易得風濕,因此外島酒廠登生產風濕藥酒來謀利。
在與掩蔽部平行,有個長方形平面的水泥地坪遺跡是砲具室,
四周仍留有厚一磚半的牆基及磚砌牆體殘塊。
正面有喇叭形的入口兩處,寬度較砲車車轍為寬,
1912(大正元)年以後做為儲存三一式速射野砲的空間。砲具室的圖片,
大家可以參閱上篇四腳亭砲台文章,倒數第五張圖片即是。
從上篇四腳亭砲台文章結束前,與本篇文章一開始的圖片,
都是『運砲坡道』。運送砲車及彈藥通往高砲台的坡道,
中途有設置一處轉折平台供砲車轉向。運砲坡道沿途的排水溝,
及沙岩溝緣還保存的很完整。本篇文章一開始的圖片,即是運砲坡道。
根據文建會文化資產網站,有關四腳亭砲台的描述,
說明砲台為立體石結構,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後勤支援,
就是文章一開始所述的區域;上層為砲台砲座區。當走訪後發現,
事實上應該算是有兩層半才對,因為在上層砲座區,
要到砲座還要走階梯,那半層主要是走道。
走道可以分別通往各砲座,做為砲座之間的聯繫通道。
四腳亭砲台的砲座,分成一座高砲台與兩座低砲台。本篇文章的圖片,
接在運砲坡道之後的圖片,即是高砲台砲座區。
高砲台是由一座砲台兩門砲構成,
以斜坡道做為砲側庫與砲座之間的聯繫,供儲彈藥及準備發射的砲彈。
高砲台右側有圓形平面觀側所一處,
為指揮官用砲隊鏡來觀測指揮砲手射擊的據點。砲台採用ㄇ字形平面,
砲位呈弧形,左右各一處,共有十二個退凹弧拱形儲彈孔。
在砲台前方有個步兵道,做為砲台的前線防禦,居高臨下視野遼闊。
步兵道的步兵胸牆是以三層塊石錯砌,至分岔小路有下斜的弧形收邊石。
走過高砲台砲座區後,來到高砲台的東南側,
是由兩座砲台構成的低砲台砲座區。每個砲座安兩門砲,
也各有斜坡道做為砲側庫與砲床之間的聯繫,
但方向與高砲台相反。砲側庫各位於砲座右側面下方2.48m的地面,
亦採單座式(以砲座為單位),供儲彈藥及準備發射的砲彈。
砲側庫西側有階梯數步,可通抵石階連絡火藥支庫。
低砲台採用ㄇ字形平面,弧拱形儲彈孔,儲彈孔原有鐵門保護,
安鐵板門蓋的鉸鏈多於日治時期挖除,目前尚留有鐵質扣環一處,
是當時砲台安有鐵板門蓋的佐證。
四腳亭砲台環境篇的介紹,在介紹完砲台的砲座區後,將告一段落。
下篇文章的重點,將要來聊四腳亭砲台的歷史緣由。
基隆每處砲台都有自己的故事,講都講不完,還真有的寫。
最重要的不管故事有多麼精彩,還是希望相關單位能夠重視它們的存在。
基隆砲台系列,四腳亭砲台(原名:深澳坑砲台)-砲台環境篇的介紹,
就到此結束。本篇文章也將同步發表在,FB裡的『基隆旅遊』粉絲團中,
粉絲團是我成立的,歡迎有FB帳號的朋友點讚加入,
粉絲團將會有相關的基隆旅遊資訊,分享給大家,等您喔!^_^
自行開車
1.沿台二丁線前往,沿途有車行指示標誌指引,
「瑞芳運動公園預定地」設有停車場,
再由停車場步行至「四腳亭步道」抵達砲台。
2.沿基隆田寮河旁的仁一路,一直走到培德路的培德商工前的路口左轉,
順著山路經過天外天垃圾場後,再往裡走至天外天墓園,
進入墓園後的左邊有條登山小徑,
入口處有說明牌,從那裡進去步行約十分鐘後,即可看到砲台。
(本篇文章的進入砲台路徑,為第二種)
搭乘火車
1.搭乘台鐵電聯車於「四腳亭火車站」下車,
依沿路之路行指引標誌可抵達步道登山口。
2.搭乘台鐵電聯車於「基隆火車站」下車,
在火車站站前搭乘基隆市201或202公車,在培德工商站下車後,
過馬路從對面的山路步行進去,約1小時即可到達砲台。

Billy的啐啐唸
1. 大家如果想認識我,可以在Facebook把Billy Lo加入到你們的好友裡,
只要不是在家網路創業的帳號,基本上我都會同意^_^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