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癸巳年鷄籠中元祭,經過『豎燈篙』召喚陸上孤魂,
與『放水燈』召喚水中孤魂後,這些水、陸兩路孤魂,
在國曆8月21日(農曆7月15日),
主普謝氏宗親會舉辦了普渡大典,請這些被召來的孤魂飽餐一頓。
普渡大典今年遇到潭美颱風攪局,主普的謝姓宗親會緊急變更行程,
在下午兩點將場地,從原本的主普壇,改移到鄰近的成功國中,
在有屋頂加蓋的操場上舉行。雖說如此,
仍然有不少的民眾,冒著雨語前往祭拜。
今年的基隆中元祭遇到潭美颱風攪局,造成不少活動因而受到影響。
像水舞秀提早結束、普渡因雨更改時間地點、
楓香舞蹈團表演變更時間地點....等,負責中元祭媒體宣傳的基隆市文化局,
在他們的中元祭網站與粉絲專頁,居然都看不到任何的訊息。
也許民間的宗親會,因為背負傳統要拼氣勢(陣頭),
所以必須以無給職身份且掏腰包,不管如何也要想辦法,
把中元祭份內的事做好。但基隆市府文化局,
拿著市民納稅錢在辦活動,到底是在拼什麼?真的讓人有點看不懂。
從中元祭開始,我盡可能的去參加每個祭典科儀,
除拍照po讓到自己成立的粉絲頁外,
也盡可能向宗親會要資料寫分享文,讓活動能夠完整的記錄流傳下去。
中元祭明年160年了,不是只靠幾位宗親會的人,
而是要靠在基隆這塊土地上的全部的人,
大家一起努力讓基隆這項傳統,才可以一代傳一代下去。
但基隆文化局的表現,好像是不願意從活動中,
去傳承中元祭的文化內函,只願意宣傳無創意的鬼臉,
不做傳承文化的事。真的讓人覺得不如把基隆市文化局廢掉好了,
反正有它沒它,基隆文化的傳承不是靠他們在傳遞,因為他們根本不做。
21日的早上雖然有風雨,但是照常在基隆的慶安宮,
舉行了『慶讚中元、放榜』的祭典科儀。道士在掛榜後,
以珠筆簽押,讓民眾觀賞明瞭法會的內容,
同時也昭告受召的孤魂前來聽經聞懺,稟受甘露法食,咸得解脫。
只是過去都是由道士,親手用毛筆寫的榜文,
可能今年換的道士毛筆字不行,因此改用電腦字,以大圖輸出方式呈現。
有長輩告訴我,道士的道行好不好,要看他寫毛筆字,
因為他們常要以毛筆畫符咒,因為寫毛筆是基本功。
等放榜後,原本要到晚上7點才舉行的普渡,
因為怕颱風帶來的風雨,會越來越大,所以臨時決定提早到5點舉行。
我是在下午2點,就到達更改後的地點,在成功國中晴雨運動場,
等待祭典開始。等待期間就跟朋友聊天,順便拍照。
台灣民間中元普渡,分為『公普』與『私普』,家族、街巷鄰里
的普渡為私普。各角頭聚落、庄廟、行會、市場各辦普度,
則為公普,由7月初1至7月底關鬼門止,往往每日皆有普度。
整個區域的公普又稱大普,基隆地區由輪值主普宗親會主辦。
基隆中元祭的普渡,舊俗是在7月25、26、27等三日舉行。
1952年起,政府大力推動『掃除迷信』政策,
管制民間信仰儀式與宗教活動,以『節約拜拜』為名,
規定7月15日為中元節,統一普度時間直到現在。
近年大小私普,又開始逐漸各自擇日舉行,不再統一普渡。
基隆中元祭的普渡,祭品內容極其豐盛繁多,除豬公、五牲、
孤飯、菜粿等之外,還用麵粉、牲醴雕製成各種魚蝦鳥獸、
吉祥圖案、民間故事等,稱為『看牲、看桌』,
一般普度供桌分葷、素、西洋三連桌。
今年主普的謝氏宗親會,雖然颱風打亂普渡的時序,
但準備的祭祀供品卻毫不遜色。當走到普渡的會場,
在入口出就可以看到一隻鴕鳥標本,直挺挺地站在門口迎接大家。
這幾年參加中元祭普渡,還是第一次看到把駝鳥拿來做祭品。
謝姓宗親會表示,鴕鳥是新竹的謝氏宗親會,所贈送的供品。
駝鳥的內臟部份,事前已全部清除,在羽毛上有撒亮粉裝飾。
宗親會說,這是基隆中元祭普渡,首次以鴕鳥作為供品,
相信以前好兄弟沒吃過,這次可以讓他們好好的飽餐一頓。
也許我孤陋寡聞,沒見過駝鳥當供品。經過上網查了一下,
才發現在全國用駝鳥做供品,基隆不是第一個。
桃園縣平鎮市的三崇宮,曾在2011年做福醮6日時,以『鴕鳥』酬神,
由於3隻鴕鳥參加神豬廟會,是難得一見的畫面,所以在當時備受注目。
另外謝姓宗親會還特別邀請,新竹的米雕師傅葉峻男北上,
在現場製作『米龍』。葉峻男花40分鐘的時間,
將600斤重的米粒,堆疊出龍的軀體。再以手指抓出龍爪,
最後將金幣插入米粒堆中,作為鱗片裝飾。
現場民眾除發出讚嘆外,也相爭與米龍合照。
葉峻男表示,米龍有道教『安龍謝土』的意味,具有安鎮效果,
同時可祈求人民安樂、作物豐收。他說,
原本設計要打造一尊1200斤重、3.5小時,才能完成的『巨龍』,
可惜遇到潭美颱風來襲,在場地受限下,無緣完成此鉅作。
除祭祀供品打破傳統外,今年普渡在祭品的佈置上,
維持了基隆中元祭的傳統,相當的有『藝術』氣息。
供奉桌上有不少米雕作品,以主題區的方式展示,如昆蟲區、
海洋生物區等。所以看基隆中元祭的普渡,等於在欣賞米雕創作。
『看桌米雕』是基隆中元祭祭典中,重要的祭品之一,
米雕就是俗稱『捏麵人』。一般使用染好顏色的麵糰製作的童玩稱為
「混色法」;另一作法是用素色麵材先捏塑蔬果、水族、山獸等物,
再上顏色畫出作品色階使它更生動。
米雕介入古人生活的層面相當廣泛,
從宗教活動、喜喪宴會到市井小集。在台灣,
『看桌米雕』一直是宗教祭儀的供品,專用於建醮、普度、法會等,
在基隆每年的中元祭典中,占有重要地位。
『雞籠米雕藝術學會』創會導師謝源張,
剛好也姓謝,當然今年的看桌的米雕創作,就由他來負責。
謝源張原本是畫家,小時候受外燴廚師父親謝九如影響,
耳濡目染學習看桌米雕的傳統技藝,現在只在廟會或中元祭典看得到,
謝源張近年全力投入看桌米雕技藝推廣工作,不讓這項民俗技藝失傳。
根據文化部的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食材工藝,
主供中元普度祭祀之用。
『看桌』是漢食桌上具有視覺藝術的祭品,
以菜餚相間或專區規畫的整體擺設,承襲看席藝術的飲宴形式;
『看生(牲)』則是看桌擺設的個別內容物,製作蔬果、
水族、山獸、飛禽、草蟲、組合圖案等造型,
呈現山珍海味的美饌佳餚,保留食供祭祀的內容傳統。
具一次使用的祭品特質,不可重複祭拜。普度結束後,
含有賜福保佑的象徵而被民眾競相拿取,可食者作分食納福,
不可食者作藝術把玩。源自中國歷代官宴文化的看席藝術,
以及民間節慶極富興味的食供祭祀。
台灣移民社會將滿漢酒席為主的清廷官宴色彩融入普度祀宴,
兩大系統融合,形成臺灣普度獨特的『看生看桌』漢食習俗:
以『看生』取代『看牲』稱謂、以獨立『看生臺』區別漢食桌的人物造型,
強調故事情節展演與娛樂,以神仙傳奇、
戲曲小說表達忠孝節義、文化象徵的議題與思想。
不同於台灣北部多糊紙和麵塑組合的造型,
台灣南部多喜牲體搭配宋江陣等藝陣的造型,
呈現『看生』多元的地區特色。題材廣布眾生群像,作為敬獻祭品外,
更隱含『悲天憐憫、度化解脫』的深層意義,契合普度精神。
為表達虔誠的敬獻,工料以食物媒材為主,
米麵製品、魚肉素蔬、與非食材材質搭配的複合體皆可即興創作;
工法施以雕刻、塑作、彩繪、紙糊、拼組等技法,
是綜合性的民俗工藝。所以以後大家有機會,
可以來基隆看中元祭普渡的『看生看桌』。
在前幾年普渡祭點結束後,,為避免無主孤魂眷戀留連,乃至作祟。
於當夜十點,由道士扮演驅魔真君鍾馗,舉行壓煞、押孤的儀式,
提醒前來接受普施的鬼魂,應循冥間規律回轉離去。
當跳完鍾馗後,接著就會把豎立在主普壇旁的燈篙卸下燒毀。
但今年因為道士不同,認為應該在關龕門前,才能跳鍾馗,
因此今年是在國曆9月4日(農曆7月29日)下午3點,
才在慶安宮進行『補孤 跳鍾馗』祭典科儀。
但不變的是跳完鍾馗後的『送大士爺』,
只是因為颱風關係,延到第2天下午2點才進行。
『送大士爺』是普渡完畢,要焚燒大量金紙、銀紙,稱為『金山』、
『銀山』,與紙紮的寒林院、同歸所、大士爺、山神、土地等焚化。
過去基隆中元祭,是在跳完鍾馗後,
所有的人移師到八斗子望海巷去進行。所以舉行時,都已經是深夜了。
今年除延到第二天,進行的位置在望海巷也不同。另外,
過去會把金山與銀山,獨立出來另外疊成一堆,
沒跟大士爺等紙紮混在一起,並有上香告知。
今年就比較簡單,直接混在一起後,沒上香告知就直接點火焚化。
七月中元節最具傳統的 - 2013基隆中元祭『普渡大典、送大士爺』
的介紹,就到此結束。本篇文章也將同步發表在,
FB裡的『基隆旅遊』粉絲團中,
粉絲團是我成立的,歡迎有FB帳號的朋友點讚加入,
粉絲團將會有相關的基隆旅遊資訊,分享給大家,等您喔!^_^
Billy的啐啐
大家如果想認識我,可以在Facebook把Billy Lo加入到你們的好友裡,
只要不是在家網路創業的帳號,基本上我都會同意^_^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