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仔村位於馬祖北竿西北方 天氣稍晴 對岸的黃岐半島清晰可見
是北竿本島距離大陸福建最近的村落 福州話「仔」是「小」的意思
因為昔日雨量豐沛 雨水與地下水從山谷流下 匯流成小河
導致村裡的小橋流水特多 故名「橋仔」
橋仔是馬祖地區廟宇最多的村莊 總共有八座廟宇
可見昔日漁村人口之多 曾幾何時 橋仔風光不再 現住人口極少
造成「神明比人多」的奇特現象 因此又有「廟村」之稱
橋仔村內三座臨近的廟宇合稱「三合殿」 誇張彎曲的「封火山牆
是遠眺橋仔的鮮明目標 28日晚上在橋仔村舉辦的
北竿神駕(鑾駕)揚靈平安祈福文化大會
是今年馬祖北竿「元宵擺暝」活動中 重要的一項活動之一
前面的幾張照片 是橋仔當地的小朋友 為了這次「元宵擺暝」
在活動前的夜晚 努力的排練「大神(身)尪」 「大神(身)尪」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 應該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名詞 最簡單地解釋
就是廟會活動常見的七爺、八爺 當然 廟會中通常並不只有七爺、八爺
尚可見到與祂們形式相仿的神祇 如千里眼、順風耳
或是三太子、土地公等等
人們習慣將此類身形巨大 以木刻、竹籐編、刺繡等
傳統工藝技法合組而成 出巡遶境時由人鑽入其中空身軀內
代為行走的陣頭形式統稱為「大神(身)尪」
現在我們繼續接上一篇沒有說完的 馬祖北竿「元宵擺暝」文化的源流
馬祖北竿孤懸海隅 往昔衛生醫療條件落後 民眾強烈依賴廟宇
舉凡生老病死 各種疑難雜症 無不需要祈求神明
因此各種地方神祇便成為鄉民的精神支柱 而祭祀迎神、扛乩問事
更是常民文化中重要的一環 北竿早期各村都有「神媒」
(又稱「神嬤」、「童子」) 替村民處理超自然性事務
但因神媒通常年紀較長 神靈多次附身 對他們體力造成負擔
除非扛乩時「桌頭」無法清楚轉達神意 神祇才會上神媒之身
在老成逐漸凋零下 神祇示意漸從附身轉而以輦轎為媒介
於是「扛乩」迅速擴散至各村 而乩腳群的訓練和支援
使得這種活動得以生根及強化 也因此對民間傳統的求籤行為
造成很大的排擠效應 基本上北竿人幾乎很少人到廟裡求籤 一般說來
籤筒的設置是留給外地人使用的
迎神賽會是北竿宗教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迎神賽會習俗都
源於長樂一帶 集中於元宵節期間舉行迎神、擺暝及食社活動
其中以尚書公廟、蕭王府、楊公八使廟等
年年舉行的繞境巡行及擺暝活動最為盛大
馬祖北竿宗教信仰活動中 最特殊的「扛乩」儀式
是馬祖列島閩東文化中的異數 盛行於台灣南部的扛乩活動
在北竿發展出獨特且具在地性的信仰方式
一般人認為「扛乩」僅止於處理廟宇事務
事實上藉由「扛乩」儀式作為溝通意見平台 將不同世代、
不同族群的心力凝聚在一起 北竿的「扛乩」活動在
居民生活中扮演吃重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
北竿輦轎無論在色彩或造型上
都較台灣更加鮮豔華麗 組合拆收也更為容易
由於扛乩的信仰方式 被北竿居民認為十分靈驗 讓原本只有在
北竿蕭王府才有的扛乩的信仰方式 逐漸被北竿各廟宇傳習
成為廟會活動的共通主軸 同在塘岐的尚書公廟
扛乩的歷史也近六十多年
當年活動頗為嚴格 有和臺灣相似的過火項目 地面上擺上十二條炭火
轎夫赤足而過 其它的廟宇也有二十多年的扛乩歲月 據統計
全北竿的乩超過二十座 和北竿居民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扛乩儀式為信徒請神降至輦轎 與祂訊問事宜 以尋求解答
執行扛乩事務則有一組工作團隊來擔任 負責抬神輿的轎夫
在民間稱為「乩腳」或「轎腳」 為替神輿提供腳力與輔助示意
儀式中 對神輿在供桌上寫字畫圖加以解讀的人 稱為「桌頭」
桌頭由年長的資深乩腳產生 以其經驗對神意作權威性的解釋
擔當桌頭的人數不多 扛乩現場通常只有一位協助信徒判讀神跡
至於乩腳的產生方式 根據蕭王府、后澳楊公八使、坂里三太子、
芹壁天后宮等廟的乩腳表示 均為廟神依社友之中
選年輕力壯者來擔任 而不是任何人憑一己意願就可以獲選的
被點到的人就算意願不高 在組織氣氛中仍會慢慢接受這份工作
廟宇委員會訓練乩腳的項目 大致包括抬舉方向的協調與平衡、
步伐的一致性、體力的鍛鍊及神輿示意的方式與方向等
訓練的時間長短不一 有的是十天 有的為兩週 甚至多達一個月
廟宇對乩腳的約束力很強 據聞一位任職於南竿的乩腳
曾在受訓期間奉神意 整個月每日下了班 通勤搭船回北竿廟裡練習
次日清早又要趕回工作地點
在這裡附帶一提的是 在北竿的芹壁天后宮等廟在乩腳結訓時
至今仍能保有燒紙箔「過金火」的風俗 目前
北竿扛乩的神輿均是四人轎的形式 各廟宇大致有二、三組的乩腳成員
北竿文化協會一位人士指出 每座廟有一至二座神輿
全島總數約二十座左右 平常信徒問神只需請一座 乩腳可從
二、三組人手中徵調四位 來執行任務 現今扛乩的人力大體上足夠
目前北竿神輿的主體為小形輦轎 靠背上插有四至六枝的令旗
大多數的神輿以五枝為主 符合廟中所設的神龕數
靠背所延伸出部分是書寫圖文以示信徒的「神來之筆」
轎的兩側為貫通的兩條主轎桿 前後各以麻花式繩結聯結各一條副轎桿
形成兩內兩外四人肩扛的運動 大家從我這次在馬祖北竿「元宵擺暝」
活動中所拍的照片裡 去對照 就會很清楚
通常扛乩問神需事先商定 日子找好後 還要人員齊備才能進行 除了臨
時性有急事外 在扛乩問神會場裡 還須有多的乩腳在旁 以備人力的補充
對多數民眾而言 求問時為求答覆的具體精細 來做為行事的依據
常耗費兩、三個小時以上的時間 甚至用了半日才結束儀式
至於請神程序 大致為向神上香告知
以火焚黃錢在神輿上方環繞 使其潔淨化 再替神輿奉香火
問神是否已上轎 乩腳們表示上轎的時間不一 快則不需兩、三分鐘
久則恐怕半個小時 當神輿帶著乩腳轉動時 神便上轎了 過程中
信徒可以請想要祈求的神祗解答 若上轎者並非想求之神
可以請祂離開神輿 直到所祈求的神上轎為止 一位乩腳指出
各神祗均有其專有的扣桌答應之聲 以及慣用示意的形跡
一座神輿可以是多神共用的
求問當中 桌頭為求慎重 還會問神輿所解讀是對或否
一直到信徒疑問解答完畢 相關工作人員請他回神龕
參拜後收好轎桿 安放神輿至地面 才恢復原狀
Billy的啐啐唸
1. 在馬祖北竿的這元宵擺瞑活動 真的是全島居民總動員 在這活動中由於有小孩的
參與可以讓這項活動 可以代代相傳
2. 這次的馬祖元宵活動照片 每一篇的主題 都會有所不同 我按照活動時間po文
這樣就會是越到後面越精彩
3. 橋仔大家應該不會陌生 我之後介紹的馬祖大坵島看鹿 就是要在這裡搭船的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