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廟會活動非常興盛,大小廟宇逢神明誕辰、成道日,
一年到頭都有不同規模的繞境、進香、刈香等祈福活動。
廟會遶境的區域,往往呈現該廟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
而分靈廟回祖廟或庄廟前往人群廟進香,則代表不同廟宇的互動關係。
這些豐富的廟會活動,除了具有知識、藝術與娛樂功能之外,
也兼具教化民眾、凝聚民心和保鄉衛民的特色,
更促使民俗廟會朝向民間戲劇與傳統藝術表演的蓬勃發展。因此,
廟會文化彷彿是台灣民俗文化的縮影,從廟會活動中,
可以清晰地看到台灣人民的信仰、藝術、人文的多元面貌,
也真實地傳達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價值觀。
在基隆的中元祭過後,有場相當具有地方歷史的廟會活動。
雖然說是在基隆有歷史,但我都沒有參加過,今年是第一次。
當大家踏進基隆,最鮮明的印象應該是停在港邊的豪華郵輪、
載滿貨櫃的大輪船與雄偉昂然的軍艦。
跟著廟會看熱鬧 - 基隆護國城隍廟『2013雞籠城隍文化祭』城隍廟夜巡
基隆海港的元素,除鮮活跳脫在眼前外,隨著季節和氣候的變化,
還可以在港邊廣場觀賞老鷹、黑尾鷗、白鷺鷥和海裡游魚。
如果一切都看膩了,可以轉過身,就會發現大馬路的對面有間城隍廟,
天天望著海,已然有百餘年的歷史。
城隍(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或城隍尊神),其前身為水庸神,
兼管陰陽的神祇,也是中國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
城隍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之職。
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
城隍的崇拜盛行於大中華地區、越南、朝鮮半島,
也見於其他地區的華人、越人、朝鮮人聚居地。
其聖誕日每間城隍廟的城隍都不一樣。『城』為城牆、
『隍』為護城河;而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
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於隍,勿用師』。
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正如《鳳山縣志‧祀典志》所載:
『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
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
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
解釋為『水者隍也,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
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
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霍光與紀信等。
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述,
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
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
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
忽有赤蛇繞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廣為建廟,
並已出現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
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
其中最早的是張說所寫於開元五年(717年)的〈祭城隍文〉。
到了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
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
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
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
而這時的城隍神也開始世俗、人格化,
有些信徒開始將一些歷史名人尊奉為城隍。
其後元朝,除在燕京汗八里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
『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
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
明太祖更冊封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
各級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飾,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
明太祖曾下令各級官員赴任時,
向城隍宣誓就職. 城隍有階級之分,洪武二年(1369年),
封京都金陵城隍為『福明靈王』,汴、濠、鳩、和、滁等州,
朱元璋『龍興之地』城隍亦封為正一品王爵。
其餘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為『二品威靈公』、
州城隍為『三品靈祐侯』;縣城隍為『四品顯祐伯』。不過,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
僅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明朝以後,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都城隍(公爵,威靈公):
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
掌管縣。及至清代,城隍祭祀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
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
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
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以上是維基百科中,有關『城隍』的記載內容。
台灣的城隍信仰來自中國大陸,而城隍廟可以分為官祀與民祀兩大類,
前者是在清朝時有被官府列入官方祭祀之中,
而後者則從原鄉分靈過來而建的民祀城隍廟。
通常在一個行政區會設有一間官祀城隍廟,
但台灣有時候會出現某一級行政區內,同時有兩個官祀城隍廟並存的情形。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人離去,台灣民間信仰發展迅速。
在戰後成立的城隍廟數量,佔今天台灣城隍廟總數的一半以上。
這些新成立的城隍廟有的是從舊有的城隍廟分靈,
也有的是從大眾爺廟升格而成。根據統計,
1999年時全臺灣的城隍廟共有95座,其中民祀者為77座,
而民祀城隍廟又大多是二次大戰後所設。
現在就來講,屬於『官祀』的基隆『護國城隍廟』歷史,要不是此文,
我也不知道它的故事。城隍爺神格屬司法神,
古代凡有官之處必設廟祀城隍,
地方官新上任也得到城隍廟舉行就任奉告儀式,因為地方官治明,
城隍爺治幽,一陽一陰,共同治理地方。
跟著廟會看熱鬧 - 基隆護國城隍廟『2013雞籠城隍文化祭』城隍廟日巡
由於城隍爺具官方性質,城隍廟的建制與地方發展有關,
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舉人江呈輝、
秀才張尚廉發起捐地建護國城隍。建廟前2年剛打完清法戰爭,
建廟的同一年,劉銘傳開始修築基隆與臺北間的鐵路,
次年設基隆廳,雞籠成為獨立行政區,下轄雞籠、金包里、三貂、
石碇等4堡,這4個堡成為共同的行政區、祭祀圈和生活圈。
城隍廟正殿居中的黑面神像是主神,正殿兩側奉祀文判官、
武判官、六司、七爺和八爺,個個神容嚴肅,威儀萬千,
後殿祀有城隍夫人和城隍太子。中庭的圓柱和方柱上書警世勸善的對聯,
讀來仍有威嚇嚇阻的功效,走出廟門前抬頭看見門楣上的大算盤,
莫非一進廟城隍爺就已算清來人的功過是非!誠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
二次大戰時基隆港區房舍多遭轟炸,信徒背著城隍爺逃難,
廟竟未遭波及,居民稱幸深信神明靈驗。光復後重建後殿和二樓,
二樓奉祀西秦王爺和基隆聚樂社的先人。每年農曆3月3日是城隍爺聖誕,
信徒參拜還願,8月16日是城隍爺出巡的日子,又稱『日巡』,
之前2天(即14日)先遣七爺和八爺到地方上『夜巡』,
暗查民間委屈,至今仍保持城隍爺治幽的傳統特質。
事實上,往年基隆護國城隍廟的『日巡』,都一直有在進行。
至於『夜巡』,則是曾經中斷30多年。後來是在2007年,
為慶祝安座一百九十週年,護國城隍廟特別舉辦『城隍文化祭』
系列活動時,才恢復舉行『城隍夜巡』,直到現在。
今年基隆護國城隍廟舉辦的『2013雞籠城隍文化祭』系列活動,
9月16日下午3點半,是全國城隍廟聯誼會祝壽大典。另外,
每年都會擲杯詢問城隍爺,所要遶境的區域,
今年是輪到在基隆中山區遶境,
9月18日下午3點在中山區的大慶大城舉行。
護國城隍夜巡,是在9月18日晚上6點進行;9月20日下午1點,
則是日巡活動。日巡除基隆護國城隍廟外,
還是有來自台灣各地的城隍廟,包括嘉義城隍廟、豐原城隍廟、
台北府城隍廟、松山霞海城隍廟,共同參與市區盛大遶境。
不管是日巡還是夜尋,『官將首』都是整個出巡儀式的重心,
隨行還分發鹹光餅與平安符。早期是將串成一串的鹹光餅,
掛在八家將的脖子上,供百姓趨前搶食,俗稱『打八將』;
現在由祈福者或是主祀者買鹹光餅於拜拜後,直接分給大眾吃求平安。
遶境時,許多媽媽帶著小孩,向開路的八家將討鹹光餅。
『鹹光餅』傳說讓小孩吃了可以壓驚保平安。
鹹光餅傳說為明朝大將戚繼光,出征打仗常帶在身邊的乾糧,
也是福州人愛吃的餅,又稱『福州餅』、『繼光餅』,
因為這種餅略帶鹹味,有的地方又稱它為『鹹光餅』。
這次城隍日巡隊伍中,有隻蠻特別的隊伍。
就是有裝扮古代囚犯的人,帶著手銬腳鐐在大街行走,
前方還有捕快、衙役等一行人在市區遊街。他們所到之處,
吸引許多人的目光,讓大家忙著拿起相機拍照記錄這難得的畫面。
今年基隆市護國城隍廟城隍,與全台各地城隍廟的城隍齊聚基隆,
舉辦護國城隍日巡活動,雖然颱風天兔來搗蛋,基隆市雨勢時大時小,
但是來自全台的城隍神明與神將,絲毫不受風雨影響,
完成今年的遶境,這種精神值得讚賞。
《追廟會》跟著廟會看熱鬧 - 基隆護國城隍廟『2013雞籠城隍文化祭』
的介紹,就到此結束。本篇文章也將同步發表在,
FB裡的『基隆旅遊』粉絲團中,粉絲團是我成立的,
歡迎有FB帳號的朋友點讚加入,粉絲團將會有相關的基隆旅遊資訊,
分享給大家,等您喔!^_^
Billy的啐啐
1.大家如果想認識我,可以在Facebook把Billy Lo加入到你們的好友裡,
只要不是在家網路創業的帳號,基本上我都會同意^_^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