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祖如果有四鄉五島共同活動,大部份宣傳都會以南竿為主,
但只有元宵節的擺瞑,是以北竿為主。因為馬祖北竿有個獨特的扛乩文化,
是馬祖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宗教信仰模式。
馬祖北竿廟宇的神輿,平時並不是收起來的,而是擺在廟殿內的神明前的供桌上。
北竿扛乩不是只在元宵節擺瞑會出現,任何廟會的活動也會出現。除此之外,
如果說宗教信仰是生活的一部份,那扛乩也是北竿人生活的一部份。
馬祖北竿民眾,用扛乩方式向神明問事內容,多為生老病死或中邪等事。
但也有不少是生活方面的事務,因此利用扛乩方式與神明溝通,
在北竿人眼裡,已經是一種宗教信仰的模式。
馬祖北竿的扛乩文化,與台灣的宗教信仰模式有什麼不同處。
主要應該是有兩點,在馬祖北竿的廟宇,也有籤詩筒讓進香者抽籤,
但那是給外地人用,北竿人只有用扛乩與神明做溝通。
另外馬祖北竿廟宇的神輿,平時並不是收起來的,
而是擺在廟殿內的神明前的供桌上,或在在供桌旁另外架起來。
所以平時信徒進香除祭拜神明外,還會順便向神輿裡的神明祭拜。
馬祖北竿芹壁天后宮的『鐵甲元帥』。
之前我在介紹馬祖北竿的宗教活動時,都有出現扛乩畫面。
但扛乩不是只有廟會活動才有,本篇的圖片,將完整的呈現,平時在生活上,
如何利用扛乩與神明溝通。這些扛乩圖片,
是在這次的馬祖北竿芹壁天后宮,宗藝盛會活動中拍的。
馬祖北竿信徒到廟宇進香,除祭拜神明外,還會順便向神輿裡的神明祭拜。
馬祖北竿稱抬神輿行為『扛乩』,扛乩活動傳入馬祖的時間為清末光緒年間,
是當時在北竿塘岐的泉州閩南人,周姓祖先來到北竿後,
將原鄉神祗蕭太傅及多位大人的金身,奉祀於塘岐周宅祭祀,至今超過百年。
雖然在泉州的蕭太傅祖廟『富美宮』,早已有扛乩的儀式。但在民國初年,
北竿蕭王爺信仰開始普及的時候,是用擲筊方式問神,後來是居民感覺不夠踏實,
乃請示蕭王爺是否可找一名信徒為乩童,降駕代言,但王爺表示不可以。
通常神輿帶著乩腳轉動時,就是神明上轎了。
因為王爺降駕必刀斧加身,人必不能受。後來經過研議,就用竹製小靠背椅,
兩側綁兩長竹竿,再兩隻小竹竿用繩絞緊,四人似抬轎狀,由一人為桌頭,
以黃紙錢火化揮動或唸以口訣,請神降臨登鑾駕,
竹轎啟動左右進退至靜止,為表示神尊已降臨。
四位扛乩的乩將成一橫線,這就是北竿扛乩與台灣扛乩不同之處。
並請示明身份,回示問題多畫符號,由桌頭來猜測,對錯竹轎以進或退為表示。
唯竹轎輕而不牢固,每次有請神明問事,必損壞一張竹椅,
長久下來,竹椅之毀損數量相當驚人。
直到民國三十年,北竿的袁忠善公仿竹椅,用木材設計製出第一張木製神轎。
可惜此轎已不存在,現存最早的神轎是在那之後,由一位聾啞的北竿鄉民王恆炳,
加以改進製作出一台木製神轎。目前存放在台灣桃園『蕭王府台灣分堂』。
神明利用神輿靠背所延伸出『神來之筆』,在供桌上寫字畫圖讓桌頭解讀旨意。
現在北竿的鑾駕都是由那把木製神轎衍生而出後,才逐漸發展成,
現今北竿各村落特有的『拈轎文化』。
馬祖北竿神輿的主體為小形輦轎,靠背上插有四至六枝的令旗,
大多數的神輿以五枝為主,符合廟中所設的神龕數。
神輿靠背所延伸出部分,是書寫圖文以示信徒的『神來之筆』;
轎的兩側為貫通的兩條主轎桿,前後各以麻花式繩結聯結各一條副轎桿,
形成兩內兩外四人肩扛。由於左右各多一條副轎桿,
使四位扛乩的乩將成一橫線,這就是北竿扛乩與台灣扛乩不同之處。
由於扛乩的信仰方式,居民以為十分靈驗,逐漸被北竿各廟宇傳習。
除最早的塘岐蕭王府外,同樣在塘岐的尚書公廟,扛乩的歷史也近六十多年,
其它的廟宇,則也有二十多年的扛乩歲月。
據統計,現在全北竿的乩超過二十座,和北竿居民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成為廟會活動的共通主軸。早期扛乩活動頗為嚴格,有和臺灣相似的過火項目,
地面上擺上十二條炭火,轎夫赤足而過。
由於扛乩問神要有四名乩將與一名桌頭,所以要問事通常需事先敲定,
先把日子找好,再把人員找齊才有辦法進行。在進行扛乩儀式時,
還須有儲備的乩腳在旁,以進行人力的補充。
信徒站在供桌旁,把想問之事說給神明聽,神明再以寫字畫圖方式來回答。
為求神明所回覆的答案具體精細,做為行事的依據。因此一次扛乩儀式,
經常要耗費兩、三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甚至用了半日才告結束。
就是這樣耗費時間與人力,所以平時大家到北竿的廟宇,
是很少會看到他們在進行扛乩儀式。
神明會要求問事的人把掌心伸出來,讓祂敲擊,表示下面的話,是對這位信徒說的。
扛乩請神程序,大致為先向神明上香告知,再以火焚黃錢在神輿上方環繞,
使其潔淨化,再替神輿奉香火,問神明是否已上轎。
神明上轎時間不一,快則不到兩、三分鐘,久則半個小時,
通常神輿帶著乩腳轉動時,就是神明上轎了。
神明利用神輿靠背所延伸出的『神來之筆』喝水解渴。
在整個過程中,信徒可以把想要祈求的事請神明解答,若上轎者並非想求的神明,
可以請祂離開神輿,直到所祈求的神明上轎為止。因為一座神輿是可以多神共用,
所以各神明均有專有的扣桌答應之聲,以及慣用示意的形跡,以示辨別。
在求問當中,負責對神輿在供桌上寫字畫圖加以解讀的桌頭,為求慎重,
還會問神輿所解讀對或否,一直到信徒疑問解答完畢,
相關工作人員請他回神龕,參拜後收好轎桿,安放神輿,才恢復原狀。
在本篇文章中,有張圖片是桌頭拿了一碗有裝水的碗,
讓神明利用神輿靠背所延伸出的『神來之筆』喝水解渴,
這動作也是神明有指示,才會去做這種事情。
另外有張圖片,神輿的『神來之筆』在敲擊問事信徒的掌心。
那是因為現場人太多,神明怕誤會,會要求問事的人把掌心伸出來,
讓祂敲擊,表示下面的話,是對這位信徒說的。
那天在現場,有輪到一位年輕信徒問事,
問到最後那名信徒有話說不出來。是因為有些話想單獨問神明,
但現場有那麼多鄉親在,所以不好意思問,因此僵在那裡。
如果是我,我也會如此,我還是習慣用擲筊方式問神。
但是根據北竿芹壁天后宮的某位長老說,
擲筊方式問神的方式,比較容易產生機率問題。
因為扛乩是神明透過神輿,指揮乩將動作。因此是神明指示的,
所以才能讓四位乩將,在上下左右搖擺神輿時,動作會一致。
桌頭解讀供桌上神明的寫字畫圖後,再向信徒說明神明的旨意為何。
也要不是如此,是如何可以讓四位乩將同心,動作一致。
因此他們認為這樣的問神方式,比較沒有機率問題,
所問的事情所答出來的答案,會比較準。但不管如何,
對在台灣習慣以比較私密的擲筊方式問神的我而言,
真的不習慣用扛乩問事。
本篇文章的圖片,有神輿『神來之筆』在供桌上敲擊的特寫,
圖片中可以看到『神來之筆』所書寫的圖文,大家可以仔細看看,
看是否看的懂。我是真的看不大懂,都是聽桌頭事後的說明,
才知道那些文字代表的意思。
不同廟宇的神輿互相振擺,『神來之筆』互擊,是神明彼此的溝通方式。
對『神來之筆』在供桌上寫字畫圖加以解讀的桌頭,
又為何看的懂那些文字的意思,是因為桌頭通常都是由年長的資深乩將擔任,
由於長時間的接觸,所以已經很習慣看這些文字,因此可以解讀出神明的旨意。
最後的戶外圖片,是有北竿別的廟宇的乩將扛該廟的神輿,過去為鐵甲元帥祝壽。
此時芹壁天后宮的乩將也扛著他們的神輿出去迎接。不同廟宇的神輿互相振擺,
『神來之筆』互擊,是兩位神明在示好與交談,是神明彼此的溝通方式。
建國百年活動,2011馬祖北竿芹壁天后宮宗藝盛會-馬祖北竿的『扛乩文化』介紹,
就到此結束。後面還有此次的活動其他精彩的內容,將分享給大家^_^
馬祖北竿地圖
Billy的啐啐唸
1. 到馬祖一個多星期,終於在晚上回到了台灣,開始恢復正常的作息。
2. 這次馬祖行,除了有北竿的活動文章外,將還會有我去莒光的文章。
因此這趟所拍的圖片,夠我寫很多的文章。
3. 這次馬祖行,有一些事情並不是很順利,只能說很多的人間事,
都是要有錢與關係,才能夠很輕鬆的得到你要的事物。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_^